融合快充,会烂尾吗?
融合快充来了,以后终于可以彻底告别蜗牛般的充电速度了?
(资料图)
说起手机充电啊,大家应该都很有感触,毕竟可能是大多数人这么多年来唯一坚持下来的习惯了。
今天咱们就来讲讲这个可能会影响几亿人充电体验的技术。
对手机行业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几个国产品牌在充电技术上特别卷,比如华为、小米,快充功率做到 150w 甚至是 200W 都不足为奇。
之前红米 Note12 Pro+ 机型的魔改版,在 4100 毫安电池+300W 功率的加持下,2 分钟就能充到近一半,5 分钟即可完全充满,实测峰值功率更是能达到 290w。
*华为、小米➡150w-200w
几年前火遍大江南北的「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广告语,放在今天好像都只是个“弟弟”。
与国产品牌相比,苹果和三星就显得佛系很多了,苹果常年淡定的保持在 20-30w。
三星积极性稍微高一点,但是多口充电器也才只做到了 65w,导致不少苹果和三星用户出门前,如果电量不到 80% 就会特别焦虑。
这么对比才发现,国产品牌的充电技术的确是越来越发达了。
但真正使用起来,还是有一些硬伤,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充电器互不通用了。
苦充电器不通用久矣!
比如出门游玩或者走亲访友的时候没带充电器,不得不借用其他人的。
一冲才发现,平常半小时就能冲到的电量,硬生生要花两三个小时甚至是更久,体验感一下从云端掉到了地底。
而且如果一家人用的手机不一样,抽屉或者桌上就会出现一堆不同的充电器互相缠绕的情况,不能舍弃也不好收拾,属实是无奈啊。
那么,充电头互不通用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已经被诟病很多年了,为什么一直没能解决呢?
简单来说,一是因为有利可图,二是技术层面存在路径差异。
之前各大手机厂商为推出独占卖点吸引用户,也为建造生态壁垒,售卖配件以获取利润,纷纷推出私有快充协议。
比如华为的 FCP 和 SCP 快充协议,小米的 Mi Turbo Charge 协议,OPPO 的 VOOC 闪充协议,vivo 的 Flash Charge 协议,三星的 AFC 协议等等。
将高功率快充作为自家产品的“秘密武器”。
手机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厂商们从做蛋糕变成抢蛋糕,内卷的程度自然也逐步升级,快充和摄影都是大家重抓的主要卖点。
这意味着,如果想要实现快充,用户往往必须使用与之匹配的原装充电头甚至数据线,该品牌的配件销售量也就能一直保持在高水平。
而在技术层面,国内手机厂商有各自不同的技术路线,比如华为采用的是 SuperCharge 技术,OPPO 和一加采用的是 VOOC 闪充技术,小米则采用的是 Quick Charge 技术。
不同的技术路线意味着不同的充电方式和充电标准,这就导致了快充协议的不同。
当然,快充技术还会涉及到专利等法律问题,不同的品牌会在充电技术上申请专利。
如果一个品牌的充电技术被其他品牌采用,可能会涉及到专利侵权等法律问题,也会影响到快充协议的统一。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品牌之间互不兼容、协议互不开放,不仅会影响用户快充体验,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产业链上下游研发成本。
美国科技网站 The Verge 就曾报道,全球范围内每年有 5.4 万吨充电器被浪费。
同时,欧盟委员会也估计,每年欧洲废弃和未使用的充电器会产生约 1.1 万吨电子垃圾。
所以统一协议这件事早就有人尝试过了,比如在 Android 7.0 时代,谷歌就开始着手规范快充协议,要求使用 Type-C 接口的手机必须支持 PD 快充协议。
PD 快充是由 USB-IF(USB 标准化组织,谷歌是其中一员)所制定,意在统一充电规范。
有谷歌这个老大哥牵头,大部分厂家依旧只把它当作耳旁风。
推出的手机产品大都只支持 18W、20W 的 PD 快充,中低端机型还会更低。
相比于私有协议的超高功率可以说是毫无竞争力,估计心里都在想“干嘛听他的,跟钱过不去呢?”
发现没有,各家手机厂商就像一个叛逆但有才的孩子,拒绝了大家长“苦口婆心”提供的方向,选择自己闷头干,让快充功率越来越卷。
充电速度确实是上来了,但要说方便吧...
好像也没方便到哪里去,毕竟手边一旦没有适配的充电器,再高的功率都只是鸡肋功能。
如今,这个行业壁垒正在慢慢被打破。
因为不只是谷歌这样的企业,各个政府和机构也意识到了这个壁垒带来的危害性。
UFCS,全村的希望
先来说说国外,去年 6 月 7 日,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协议,统一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的标准接口,拟在 2024 年秋季强制实施。
到时候,USB-Type C 接口将成为欧洲通用充电接口。
当然,这份协议也关注到了快充充电速度问题,表示对于支持快充的设备,要允许消费者使用兼容充电器,能够以相同的速度为设备充电。
相较而言,我国的快充行业发展早,产业规模大,技术成熟,需要更多企业和机构共同出力推动技术合作。
好在啊,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初见成效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全村的希望”——UFCS(Universal Fast Charging Specification)融合快充技术了。
这是一个由信通院,华为、OPPO、vivo、小米等多家手机厂商以及各行业供应商共同起草制定的一种快充技术规范,也就是一个让大家统一快充标准的具体化文本。
与 PD 协议相比,UFCS 的门槛更低一些,接下来咱们展开讲讲。
第一,PD 协议是基于 CC 通讯实现的。
普通的 USB-A 口并没有 CC 引脚,在不魔改 A 口的情况下并不能兼容 PD 协议。小米、vivo 就通过魔改 A 口加入 CC 引脚实现了 A 口 PD 快充。
PD 协议背后的 USB-IF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出于淘汰 USB-A 的打算,但 USB-C 完全取代 USB-A 并没能如预期般实现。
市面上仍然有大量设备是基于 USB-A 的,这也是 PD 协议没法推动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UFCS 则是利用 USB 原有的 D+, D- 两条数据线来通讯。
可以在 USB-A/B、USB-C 等所有 USB 口上实现,完全没有了 PD 协议只支持新 USB-C 接口的局限性。
第二,UFCS 对线缆的要求也更宽松。
USB-IF 规定的超过 3A 的线材必须内置 E-Marker 芯片,而 UFCS 则规定当线缆通流 ≤4A 时,不需要识别线缆,可以根据线缆阻抗来匹配线缆通流能力。
所以总的来说,UFCS 的实现门槛和成本都要比 USB PD 低,而且在 USB-A 和 USB-C 上都可以实现,可使用的范围更广。
2021 年 5 月至今,UFCS 发布已经整整两年了,它的进展怎么样呢?
六个字概括——“有进展,但不多”
融合快充,难在哪里?
截至今年 2 月,首批 UFCS 融合快充认证共计发放 15 张认证证书,共计 6 家企业通过了首批认证;
其中包含 5 款终端(手机)、6 款适配器(充电器)和 4 款芯片产品。
UFCS 的成员涵盖了半导体、芯片、工厂、终端等各类企业,基本覆盖了快充行业内的各类主体。
具体到手机行业,实际应用产品有 iQOO 10 Pro、iQOO 11、OPPO Reno 9、华为 Mate Xs 2 等等。
小米荣耀虽然也参与到其中,但至今还没有手机支持 UFCS。
即使是支持的手机,目前也只是在 UFCS 1.0 阶段,功率往往不到 30W。
UFCS 2.0 的目标是能够将功率提升到 60W 级别,但具体的方案暂时还未实现。
充电器端倒是有许多新产品支持了 UFCS,像华为的「冰糖全能充电器」、小米的 67W 双口充电器都是在“表忠心”。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华为、小米ov这几个主流品牌中,暂时只有 vivo 旗下的 iQOO 在认真推动 UFCS 在手机上的实现。
包括最近千元级别的 iQOO Z7 也已经支持 UFCS,乐观估计, iQOO 之后的 Neo 系列也会开始支持 UFCS。
但 vivo 品牌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动作,荣耀的参与感则更低一些。
根据前面的分析啊,咱们可以发现,理论上来说,手机端要支持 UFCS 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那为什么这些手机厂商都在变相“装死”呢?
从手机厂商的角度出发,将自研的快充协议适配其他品牌机型其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这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还有沟通成本。
授权费用过高、其他厂商不会买单,可授权费用低、几乎就等于是既削弱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挣不到钱,具体的利益分配还有待从长计议。
而且没了高充电功率这一赚吆喝的卖点,与别家的竞争就更被动了。
因此当下还在做公有协议的厂商,往往是高通、联发科、USB IF 等上游供应商或行业组织。
各家的举措还是比较保守,说明依旧存在一些顾虑,或者说希望能再缓缓,盼着先能找到别的抢销量亮点,距离实现融合快充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无论怎么样,不管是一年前华为、荣耀、小米、vivo、OPPO 成立的快充联盟,还是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发起成立的“终端快速充电技术与标准推进委员会”,都在释放快充技术将逐渐实现融合和统一的信号。
不过具体要等到哪一天,就不太好说了。
作者:蛋奶星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