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是亚运会重要象征物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传递圣火的功能,更是传递城市特色和亚运精神的国家礼器。昨天,杭州亚运会火炬开始线下传递,将于9月15日到温州。时隔33年,温州之城将又一次聚焦“亚运之光”。这一次,亚运圣火不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与其同至的还有龙舟、足球等激烈赛事。
1990年9月8日温州日报头版报道了北京亚运火炬在温州传递的盛况
(资料图片)
“高举鲜花、彩旗、气球、匾牌,敲锣打鼓……火炬队伍所经之处,沿街群众竞相争睹,气氛异常热烈……”33年前的9月8日,温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亚运之光”分火炬传递至温》一文,旧日的文字里还残留着温州人民澎湃的热情、满心的关切,昔日分火炬传递时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的空前盛况也随之跃然纸上。
对于许多亲历者而言,33年前的“亚运之光”从未在他们心底熄灭。当年参与分火炬传递的百岁老人胡显钦,一字一顿地说:“我记得!当年我传接分火炬的照片,还在老年大学的展柜里。”
33年前北京亚运会温州第一棒火炬手是温籍乒乓球世界冠军戴丽丽,她目前定居北京。看着33年前的旧报纸,属于故乡的记忆被再次唤醒。
33年前的第一棒火炬手戴丽丽:
“全城沸腾,大家都在喊我名字!”
读着黑白报纸上一行行铅字“在亚运会乐曲声中,刘锡荣最后把手中的分火炬交给了我市著名运动员、乒乓球世界冠军戴丽丽”,看着配图上自己洋溢着青春朝气的面庞,戴丽丽说:“还记得当时很热闹,鞭炮在响,信鸽在飞,前面有摩托车队开道,我举着火炬从人民广场跑到解放路的一路上,两旁有群众在夹道欢迎,身后有方队跟着跑。”热闹的场景点燃了戴丽丽的激情,“感觉心脏怦怦直跳!”
时任市委书记刘锡荣亲手点燃分火炬。
更让戴丽丽兴奋的是,一路上,群众都在热烈呼喊着她的名字,其盛况更甚于如今的粉丝见面会,民众的热情灼烫着她的心:“我很荣幸,能成为温州传递‘亚运之光’的第一棒火炬手,作为温州走出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能被故乡的人们记住,我很开心!”
当主火炬进入举行传接仪式的市人民广场时,整个广场沸腾了。
戴丽丽说,除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她还曾担任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温州站第二棒火炬手,“当时家乡父老乡亲的欢呼,让我仿佛回到赛事,圆了我的奥运梦”。这份来自1990年9月8日的报纸,打开了她的记忆匣子。脑海中记忆碎片在纷飞,她的手指也在翻飞——将这份旧报纸制成视频发布在她的抖音主页上,“这么有纪念意义的内容,值得记录下来!”
传接仪式后,温籍乒乓球世界冠军戴丽丽高举火炬跑在队伍前面。
33年前的摄影记者朱保钢:
“期待拍摄家门口的亚运!”
33年前《温州日报》上的火炬传递照片是摄影记者朱保钢拍的,他回忆道:“那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体育盛事,火炬传递现场人特别多,男女老少分成26个方队,跟着火炬手沿广场路西行,至信河街三岔口兵分两路,一路北上经百里东路、解放北路、广场路折回,另一路南下经人民路、解放南路、广场路回到出发点。”火炬传接队伍经过市区各主要街道时,受到成千上万群众的夹道欢迎。
火炬传接队伍经过市区各主要街道时,受到成千上万群众的夹道欢迎。
当时,朱保钢扛着胶卷机,蹲守在其中一段路线上。照片拍了不少,但最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传接仪式后,温籍乒乓球世界冠军戴丽丽高举火炬跑在队伍前面”这张照片。画面上,26岁的戴丽丽身穿运动服、留着一头短发,饱满的面庞青春洋溢,她在画面右侧举着火炬奔跑,身边是同样在奔跑的人群。
“戴丽丽是照片的‘主角’,她是我们温州走出去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大家都熟悉她,但是入镜的所有群众也是这场盛会的‘主角’,他们一起渲染出了热闹的氛围。”朱保钢至今还记得,当时有很多群众自发从瑞安等地大老远赶来,现场还有外国人汇入人群一起欢呼,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语言在这场盛事中汇聚成最热闹的协奏曲。
面对这难得的盛会,朱保钢等摄影记者不仅事先进行演练,准备了充足的胶卷,拍到合适的照片后,他们还要马上冲回报社摄影部暗房里,将照片冲洗出来。在熙熙攘攘、奔跑前进的人流中,记者们也同样在赛跑。遗憾的是,撰写《“亚运之光”分火炬传递至温》报道的记者倪跃已因病去世多年。
作为参与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报道的摄影记者,朱保钢希望能再次参与到杭州亚运会的拍摄中,“在家门口的赛场上,拍下运动健儿竞技碰撞的画面,是我所期待的。”
从火炬接力,到成为杭州亚运会协办城市之一,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这场亚洲最高规格的体育盛会,带给温州和温州人民的,将不只是激情与新奇,更是一份特别的时代记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