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游戏少年,与背后家庭的隐秘角落

时间:2023-08-24 13:29:56       来源:腾讯网

在真正深入这个家庭的真实困境之后,孟园发现,这对相互依赖的母子手里,彼此有着刺痛对方的按钮,他们都知道如何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就让对方瞬间陷入崩溃的局面。于是,她让女人写下“说过的让孩子伤心的话”,女人认认真真地在电话另一头思考,然后写下了整整三大页纸。

当初,入职腾讯未成年人保护平台那一天,孟园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Echo,译为“回声”。她说,哪怕电话另一头的家庭能够有一点点好的回应,也会让她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义。


(资料图)

文 |黄点点

编辑 |易方兴

运营 |圈圈儿

“您先不要打孩子”

隔着电话,孟园依旧察觉到了对面家庭的紧绷感。

电话里传来一位母亲无助的哭声。她的孩子16岁,正是叛逆期,最近爱上了玩游戏,往游戏里充了不少钱,母子之间,正在爆发激烈的冲突。

带着怨怒,母亲打给了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接起电话的人正是孟园,她记得,对方要求立刻返还儿子充的钱,然后开始求助——孩子大了,个子逐渐拔高、力气变大,吵架时会把家里的杯子摔一地。当争吵连带着产生肢体冲突,她感觉到害怕,最心惊胆战的一段时间,她不得不搬出家里,住到了办公室,直到现在也没有回家,她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也是孟园的无奈时刻。作为教育辅导专家,她和同事们每天要接听不少来自家长们的电话,核实信息、核对金额、再把孩子们充的钱退回去。相对而言,退费是容易的,而真正的难点,是如何远隔千里、帮助解决一个家庭的难题。

最直接的是距离的限制。就像现在,孟园明明知道,这位母亲身处在剑拔弩张的形势里,但能做的只能是让她注意安全、不要激化矛盾。

只不过,像那位母亲一样,身处力量弱势的家长还是少数。客服们的大部分时间里,更需要让家长消气——他们每个人都在耳机里听到过家长的怒吼、孩子的哭声,走进办公区域,会听见客服们经常重复同一句话——“您先不要打孩子”。

▲ 客服们会根据科学的方式跟家长孩子沟通。图 / 受访者供图

24岁的冯司南,也是客服团队的一员,在团队里算得上年轻,由于他之前也喜欢玩游戏,因此更容易和孩子们交流,很多棘手的电话也会转手给他处理。

在他的记忆里,家长们的暴怒是常态。一位13岁孩子的父亲,因为孩子在游戏里盗用大人账号充钱,而极度生气,当冯司南提出要跟孩子聊聊、确认账号信息的时候,父亲直接把孩子拖拽过来。孩子哭得停不下来,说不出一句话,见此情形,父亲瞬间更窝火了,打孩子的声音随之传来。

▲ 家长阻止孩子玩游戏。图 / 视觉中国

“坏了,气上头了。”冯司南心想,他尝试制止,但对方却完全不听,冯司南恨不得立刻出现在现场,去拉住这位父亲。但当下,除了用语言安抚,他没有任何办法。在对方打孩子的同时,冯司南只好反复承诺,只要核查确认存在未成年人消费的可能性,一定可以退款,并强调:“你越打,孩子越抗拒,越不敢跟我们说实话,退款速度就越慢。”或许是担心耽误退款的进度,这位父亲终于住了手。

而在物理距离的阻隔之外,更让冯司南感到无措和煎熬的是,家长们的期待太沉、太重。曾经有家长想让冯司南劝劝自己的孩子不要再玩游戏——男孩15岁,屡次在游戏里充值,在外打工的爸妈得知后,被吓了一大跳。父亲觉得,冯司南是官方客服,他说的话,或许孩子还愿意听一听。

这场漫长的劝慰持续了快1个小时,结束之后,冯司南没有立刻接起下一个电话,他长久地无言,然后叹息——比起感觉到欣慰,他更多的是担忧,因为电话挂掉之后,就相当于终止了这段有些脆弱的链接,他也很难判断,男孩究竟是不是能从今天开始做出改变,父母又是否愿意采纳他的建议,真正地跟孩子开始交流。

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冯司南只是这个家庭的陌生人。

隐秘的角落

冯司南的无能为力,其实是客服常有的感受——孩子玩游戏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远没有退掉充值费用那么简单,他们很难通过电话,了解孩子们爱上游戏的来龙去脉,或者“插手”一个家庭。

孩子们为什么、如何往游戏里面充钱,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个谜团。

2021年8月30日,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出台,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未成年人账号由国家统一管理,仅在固定时段可以登录游戏,超过1小时就将被强制下线,一周最多3小时。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这些规定的效果无疑是显著的,问题在大面上有效解决——2022年,根据调研机构Niko Partners发布的《中国年轻玩家》报告,中国未成年人玩家已经减少了3900万。另有数据显示,超过80%的家长认可现阶段防沉迷工作成效。而在7月刚结束的游戏行业年度大型盛会ChinaJoy上,中国音数协第一副理事长兼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代表行业表示,我国游戏行业已整体构建起目前全球最为先进高效的防沉迷系统。

最早搭建起事前-事中-事后覆盖未成年人游戏全流程保护体系的腾讯,更是推出了比版署规定更加严格的防沉迷措施。比如,为真正实现限玩,运用人脸识别系统来甄别冒用成年人账号的未成年人,并对未成年人消费进行比新规更严格的限制,要求12岁以下禁止充值(新规仅限制8岁以下禁止充值)。

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朱芸阳告诉我们,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当前的游戏行业,实则已经有着针对未成年人最为严苛的防沉迷系统,各项法律法规的严格、规范程度更远超诸如短视频、传统出版等行业。

换句话说,当前,游戏防沉迷系统已经是一道高墙,多数孩子都只能站在墙根下,望墙兴叹。也正因如此,当客服们还在接到家长们抱怨和要求退费的电话时,他们忍不住会疑惑、询问,这一小部分孩子究竟如何越过解锁手机、通过人脸识别来登录账号、并且充值消费的重重屏障?

一个数据让腾讯游戏团队感到警惕。Niko Partners调研显示,仍有29%的未成年人玩家游戏时长超过规定的3小时,原因则是有82%的家长允许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戏。

也就是说,当孩子站在高墙下,常常是家长们有意或无意地打开了城门。

在和家长交流的一线,客服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如,有孩子借用了奶奶的身份证号上网,在登录时会对自己的奶奶说,想给她拍照,以此骗过人脸识别系统。也有妈妈惊诧,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密码,后来才发现,孩子是在坐在汽车后排时,偷偷窥探到了妈妈解锁手机的手势。

Z世代的孩子们,“聪明”程度也已经超乎人们想象。他们会把所有的充值记录提醒统一删除;知道消费有声音提示后,提前把手机设置成静音模式;偷偷趁父母睡着用指纹解锁了手机;也有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受不了孩子的软磨硬泡,主动帮助孩子通过人脸识别绕过防沉迷系统。甚至有孩子会告诉父母,“我充钱了反正可以退,你们让我玩就好”,为了孩子们不闹腾,父母欣然同意。

▲ 玩儿手机的小男孩。图 / 视觉中国

客服陈佳还分享了一个最让她感到揪心的例子。那是一对年轻夫妻,相较于很多家长,他们的态度显得十分平静,只是要求尽快退还儿子的消费款项。陈佳在查阅账号信息时发现,孩子的充值频率很高,便问了一句:“孩子平时跟你们生活在一起吗?”

答案是并没有。问出这句话的陈佳,终于走入了属于这个家庭的隐秘角落。原来,这对夫妇在县城里开汽修店,刚刚生了二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老二身上,只好让老大和乡下的奶奶同住。他们连回去看孩子的频率也很低,需要给生活费的时候,就直接用手机给奶奶转账。然而,奶奶年纪大了,搞不懂智能手机的用法,不得不让孩子来帮忙收钱、取钱。

不知不觉中,孩子不仅知晓了所有的手机密码,更相当于掌握了对手机和金钱的支配权。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往里面充值了接近7000元。

听到这里,陈佳感到庆幸,因为这对父母尚算坦诚,愿意说出家庭的真实情况,如果对方不愿意透露更多信息,这些属于一个家庭的难言之隐,就会永远深埋在孩子玩游戏的表象之下,无人走近,也无人解决。但与此同时,对于这个案例,陈佳依旧有些难以衡量——如此频繁地充值频率,成年人是否真的不知情?

监护人是孩子游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部针对或包含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1991年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展现出极大重视,并且都强调了监护人的职责。

其中,制定30年来、只经历过两次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2020年第二次修订时,更是专门新增了网络保护篇章,对监护人的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保护未成年人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未成年人最先开始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在修订草案中,家庭监护的职责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各种注意事项得以一一罗列,家庭教育的分量更加突出。

然而,腾讯游戏家长服务平台负责人李静说,尽管法律在不断强化要求监护人提升网络素养尽到监护责任,但到了实践层面上,客服们有时会感觉到为难。平台内部也曾做过调研,98%的未成年人是使用成年人账号玩游戏,同时,在触发人脸识别机制后,有76%的账号通过检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庭的责任究竟如何界定,还是难以定论。比如,隔着电话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如何确定真相?客服们对家长的劝慰、告诫,究竟有没有成效?如果一味只支持退费,是不是代表着解决了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指向一个隐秘的角落,工作人员们担心,完成退费之后,再无人在意。

踏入深水区

腾讯游戏的工作人员们开始思考,如何穿过表象,去真正解决棘手的难题。

摆在明面上的方法显然有两个。一条路,是把现有的高墙筑得更高,比如更频繁地进行人脸识别。而另一条路,则是让孩子们能够在游戏外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前一条路和加强防沉迷系统相关。腾讯游戏的策略是,在遵循合规、避免技术滥用、尽可能减少干扰普通用户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筛查疑似未成年人的账户。

在这方面,他们的步伐不得不迈得谨慎,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遵循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最小必要性原则”。律师朱芸阳解释,人脸识别和个人隐私之间,本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要随时随地进行人脸识别,那不可避免地需要储存大量未成年人的生物信息,这些敏感的数据,更容易被不规范的小型游戏公司所泄露,反而不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手段。

因此,腾讯开始把墙体打造得更加严密,用“堵”的方式来加强保护。比如,在一部分案例里,孩子们会选择在网上购买账号、寻找代练的方式来获得成年人账号,打击这类灰黑产成为腾讯游戏目前的关键举措。

至于第二条路,如何让孩子们远离游戏,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客服陈佳曾经给一个她长期跟踪的孩子打过电话。陈佳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深圳,他独自和奶奶生活在湖北的乡村,很容易就能用奶奶的手机玩游戏。在电话里,孩子描述了自己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随着村落的凋敝,周围没有同龄孩子陪他玩耍、没有可供消遣的娱乐设施,唯一的玩乐方式只有游戏。

陈佳感觉到心疼:“暑假的时候,你想去深圳玩一段时间吗?”孩子回答“想”。她接着问:“想爸爸妈妈陪还是想玩游戏?”孩子犹豫后说,“爸爸妈妈”。接着,这个三年级的小孩,第一次向她袒露出极大的脆弱:“阿姨,我跟你说实话,我觉得我很孤单。”

类似的案例实在太多,这让腾讯意识到,即便是深陷游戏,孩子们内心的迷茫始终没有真正地被正视和释放。于是,在同步升级防沉迷系统、家庭服务计划时,腾讯开始探索第三条路,那就是让孩子们的兴趣转移——假如孩子们的生活里,并不只有翻越高墙这一件事,那也许意味着,孩子们不需要过多限制,也能在游戏之余发现更有趣的世界。

▲ 项目组建的足球场。图 / 受访者供图

决定做出这个尝试之初,项目组成员曾经走访过不少乡村,他们发现,不止是乡村小学里,甚至于整个村落,都没有一个适合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家长更是在其中隐身,常常以一个刷短视频、玩游戏的形象出现。但孩子们显然是对各种公共空间、娱乐设施有需求的,它不仅是玩的需求,更是对于陪伴、社交的需求。

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腾讯未成年人保护项目进入4.0阶段,由单纯的“堵”转向为有途径的“疏”,2021年9月,腾讯成长守护、腾讯游戏联合腾讯SSV推出“智体双百”计划,在用户反馈的重灾区,如一些偏远的小城、乡村,修建未来运动场、未来教室,增加孩子们的课余丰富程度,让他们能够探索更多兴趣爱好和更多可能。

在新疆喀什的乡村,项目组建起安全的足球场之后,家长们愿意让女孩子们参与体育运动,当地小学因此组建起了第一支女足队,孩子们被游戏以外的新鲜事所吸引。在华北平原的县城,孩子们能够在未来教室里学习编程、培养起对于科技的爱好,更屡次在全国性的科技大赛里展露头角。

▲ 孩子们在足球场上欢乐地玩耍。图 / 受访者供图

只是,单纯依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显然无法触达全国各地的每个角落。项目启动至今,已经接近两年时间,却依旧有孩子在电话里表露出孤单。这个残酷、又真实存在的困境,让项目组成员感觉到难过——软硬件的搭建需要时间、需要多方合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依旧不需要过多伎俩,就能轻易钻入高墙,因为严密的城门外,根本无人看守。

一个数据的存在,同样让项目组成员倍感担忧。

在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每年都会统计案例数据,他们发现,在各类情况都在得到改善的时候,重复提出退费申请的数量始终没能得到控制(即2次及2次以上的重复退费),且这个数字还在逐月、逐年上升,在去年,每月都有已经退费成功的用户再次提出申请。

家长服务平台负责人李静等人随之意识到,在客服人员完成一次退费之后,孩子们玩游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反而成为最容易让家长们依赖的“捷径”,觉得“孩子玩游戏充钱了,那么平台退费就好”。

这成为项目组随即踏入家庭教育深水区的重要契机,也是在“堵”和“疏”都遇到困难时,项目团队不得不面对和承担的工作。2021年起,腾讯游戏即开始上线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小程序,家长们可以在上面向客服、专家、解决问题的家长们寻求帮助。今年以来,团队更进一步,开启“家庭沟通计划”,向曾经给平台反馈过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们,下发“关怀问卷”,厘清每个家庭里存在的问题,并且主动介入。

“拉扯没有意义”,李静说,自己也是一个13岁孩子的父亲,对于难以、甚至不愿解决问题的家长,他们并不愿一味责怪,或者推卸责任,而更希望给对方一个愿意正视家庭问题的契机,毕竟,家长才是孩子的监护人。

▲ 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小程序。图 / 小程序截图

在团队内部,很多客服都有孩子,因此更容易和家长共情,也愿意一次一次地在案例里投入自己的感情——对于每个家长的指导,到了极其细微、具体的地步,给出的方法更切实有效,并且逐步系统化。比如,教爷爷奶奶们如何修改自己手机密码,存放好自己的身份证、户口本;教爸爸妈妈们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让孩子们知道随手充值的100元钱,究竟能买多少大米;为了增强工作人员和每个家庭的联系,对于不同的案子,客服们更会采取长时间跟踪、回访的形式,时间有时会长达半年以上。

只是,解决一个家庭存在的教育问题,更为复杂。就如同上文所提及的,物理距离的限制、家长们的谎言、难以插手的家务事……都在放大难度。几乎每个客服,也都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被质疑过。包括孟园在内,着手处理这些家庭问题的辅导专家,都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有过丰富的和青少年人交流的经验,但在矛盾爆发的时刻,对方一句“我家的事你不要管”或者“你这个客服懂什么”,就能把大家堵回去。

每当这种时刻,工作人员们再次感觉到如履薄冰。他们当然愿意做一些更困难、但更先进的尝试,只是,当一个企业需要去解决家庭的沟通难题或者亲子矛盾,行业内却并没有一个明确指导时,工作人员们也找不到标准答案,他们不知道,淌入这些真正的深水区之后,需要多久才能等到回声。

最想听到的回声

入职腾讯未成年人保护平台那一天,孟园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Echo,译为“回声”。她说,哪怕电话另一头的家庭能够有一点点好的回应,也会让她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义。

幸运的是,随着项目的完善、升级,项目组成员得到的回声正在越来越多。在对那位母亲进行教育辅导的半年时间里,孟园几乎是一点一点教她,如何跟孩子交流、相处,女人也在这个过程中,重塑了和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一些难听的话,不会再说了。在真正深入这个家庭的真实困境之后,孟园发现,这对相互依赖的母子手里,彼此有着刺痛对方的按钮,他们都知道如何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就让对方瞬间陷入崩溃的局面。于是,她让女人写下“说过的让孩子伤心的话”,女人认认真真地在电话另一头思考,然后写下了整整三大页纸。

找到了症结,情况也逐渐明朗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女人就会给孟园打来电话,讲述她最近的进步,她开始学着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深呼吸,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孩子随之开始转变态度,二人之间再也没有爆发过激烈的冲突。再后来,不需要给孩子钱,孩子也会主动叫妈妈了。

孟园对最后一通电话的印象,停留在女人打电话过来时愉悦的报喜声音——此前,她的儿子已经休学两次,但现在已经正常返校,她也从办公室搬回了家里。女人感觉,自己的家庭真正地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很长一段时间,女人都没有再打电话过来。孟园感觉到欣慰,这就是她所期待的回声。

▲ 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给家长孩子们的科普内容。图 / 受访者供图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自己的确得到了来自孩子们的回声,哪怕只是一些细小的变化,也会让家长们意识到,只要他们愿意去和孩子们沟通、去直面问题,很多事情都有转机。这些好的开始,会让他们的观念真正地发生变化,主动作出更多尝试,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果则会快得多。

面对那个忽视大儿子的二胎家庭,陈佳理解他们的难处。此前,夫妻二人进县城打工,汽修店里工作繁忙、经济紧张,租住的房子没有多余的房间,觉得让孩子呆在老家,或许就是唯一的方法。但显然,游戏正在把这个家庭的矛盾明明白白地凸显出来,陈佳鼓励他们,是时候去重新制定一个更好的方案了,定期电话、定期回家,以后生意好了,要把孩子接到身边。

夫妻二人决定作出改变。回访的时候,男人告诉陈佳,他们重新租了一个房子,有了多一个房间,又在某个假期,把孩子接进了城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以前回家时,一句话不说的大儿子,如今愿意跟他们说话了,“不再是你来不来、走不走,都跟我没关系的态度”。

电话里,男人觉得知足,有一天出门时,孩子对他说了一句,“爸爸,慢点走”。他的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