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亿欧专访盛景网联刘燕:中国创业者进入原生全球化一代

时间:2023-08-13 14:27:14       来源:腾讯网

盛景网联联合创始人兼CEO刘燕


【资料图】

在AIGC等新一轮技术变革驱动下,诸多千亿、万亿级别的产业都将值得重做一遍;同时,还会有新的千亿、万亿级赛道诞生。AIGC加持之下,曾经的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众多创业者集聚于AIGC领域,投资人如何判断谁是黑马?

2022年末以来,我们看到了OpenAI、Anthropic等海外大模型的惊艳,看到了百度、科大讯飞、360、华为等公司的国产大模型之猛追,看到了众多各垂直领域创业的AIGC创业者之激情。人工智能这个行业已经沉寂了好几年,现在再次充满了活力。

随着国内外各类AIGC平台的崛起,有人看到技术带来的创新和便利,也有人担心AIGC技术对人类原创力和创新力的破坏。但大模型在专业用户和普通用户中已经展现了巨大的需求,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大模型赋能的新可能。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上,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各类大模型的集体亮相。亿欧还曾以大模型“战国七雄”的分析模式,对中国大模型之战中的各方流派、战力特点予以梳理。亿欧一直关注AIGC产业发展,在WAIC2023峰会期间还发布了《2023中国AIGC商业潜力研究报告》等报告,洞察AIGC的市场潜力并继续寻找优秀企业案例。

AIGC并不是独立于其他赛道而存在的,“我们关注产业互联网和硬科技赛道,我们认为产业互联网是中国进入中低速增长后最核心的超级赛道。沿着产业互联网的脉络,我们投资了一大批企业,也延伸到AIGC等新的相关赛道。”盛景网联联合创始人兼CEO刘燕告诉亿欧。

本次专访,刘燕还讲述了盛景对AIGC创业与投资、创新创业阶段中美的异同、产业互联网的六种模型、CIC产业孵化的五种模式、创业生态2.0建设等方面的观点与认知。

01

中国科技创新的成色

亿欧:前段时间盛景的AIGC创业挑战者训练营活动刚结束。您观察到中国的AIGC创业者们有怎样的特质,盛景做训练营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

刘燕:毫无疑问,今天中国的AIGC赛道已经如火如荼。有个说法,在AI创业领域,全球除了美国,就看中国。

我们之所以特别关注这个赛道,因为我们认为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用AIGC重新再做一遍。从赛道来看,算力(硬件)、算法(模型)、数据、应用四个核心要素的构成AIGC的产业链,算力是基础设施、算法是关键里程碑,数据是驱动引擎,应用是星辰大海。

中国可能在通用大模型层面与OpenAI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但在垂类应用方面有优势。

第一,中国有着最丰富的产业场景。AIGC除了算法以外,更为重要的,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数据,数据就是AIGC的天花板。中国有大量的产业应用场景,换句话说,就有大量与之相关的垂类数据。这一点其实是得天独厚的,甚至美国都未必有这么丰富的场景、这么充沛的数据源。这是大量的中国创业者的新机会。

第二,垂类创业的机会涉及两方面要素。一方面就是AIGC创业者,另一方面就是产业“老炮”。因为大量行业数据并不在互联网上,而是在每个产业的垂类领域,在一家家垂类企业里。换句话说,AIGC要想在垂类领域取得更快速的成长与发展,其实是需要产业老炮和AI创业者的携手共进。

盛景AIGC产业孵化有一个slogan——帮助产业老炮找到最牛的技术团队;同时帮助技术大牛找到产业的场景。

我们认为,如果科技创新企业和传统产业能携手共进,就像大手拉小手一样,不仅可以帮助更多科技企业成功上市,也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价值提升和发展壮大,这对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极为重要。我们的目标是助力科技企业成长,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让科技为经济主战场服务。

亿欧:说到垂类,我们也注意到在医学、法律、教育等领域行业大模型正在探索落地,比如有一些企业专门从事医学领域的大型模型开发,一般的病情描述,通过这种医学大模型提供诊断方案,与真人医生的诊断甚至能做到接近。那么,在您看来,有哪些垂直领域可能更适合AIGC创业者涉足呢?

刘燕:回到科技服务经济主战场这个概念,毫无疑问AIGC有医学领域的应用场景。但是医学领域,AIGC的应用还需要谨慎,因为它涉及技术问题以及道德伦理问题,医学领域AI替人更要谨慎。在医学领域,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在其他领域如零售、设计等,AIGC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创业者在细分领域通过AIGC实现降本增效。比如零售领域,AIGC可以用于AI广告、AI文案,AI客服、AI模特等;在开发领域,AI编程;而在几乎每个存在设计的领域,都存在AIGC的应用空间,因此创业者可以通过在细分领域创业,帮助各个行业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亿欧:能否举一些盛景投资的案例?

刘燕:像我们投资的深势科技,它被称为“AI for Science"科学研究范式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AI不仅可以用于宏观的汽车飞机的设计,也可以用用于微观的分子原子的设计,基于材料或生物医药等的研发场景,深势科技提出了“多尺度建模+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的革命性科学研究新范式,用AI把研发中的计算能力提高数百倍甚至更高。正是因为非常明确把AI科技服务“微观领域的科技研发”这样的产业场景,不仅可获得切实的订单,同时也获得了众多一线创投持续的投资支持。

亿欧:您认为AIGC领域创业分为几种类别?

刘燕:我们大体可以归成这么几类。首先是“接入每一个人”,比如每个人有自己的数字分身;其次是“接入每一个机器”,比如机器人,成为硅基生命。第三类是“接入每一个物品”,例如一瓶水或一个杯子,让所有物品变得智能。第四类是“接入每一个产业”,将AIGC应用到各个产业,实现产业的变革。第五类是“接入每一个企业”,未来企业拥有大量的数字员工。

AIGC将源源不断接入人类的所有生活场景和生产场景,将涌现一大批创新物种甚至超级物种。今天的中国,正在迎来AIGC创新创业的蓬勃爆发大时代。

亿欧:在AIGC领域创新中,巨头和新创企业具有怎样的不同?

刘燕:小创新靠大企业,大创新还得靠小企业。《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也提到,大企业创新容易受到机制约束,而小企业可能需要更多资源才能成功。大企业更适合进行渐进式创新,而小企业适合颠覆式创新。

02

中国创业者应该生而全球化

亿欧:其实AIGC领域,也存在反对的声音,前段时间好莱坞演员就在参与罢工,演员和编剧们担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取代他们在演艺和创作中的工作,他们要求制片方和流媒体公司保证不会用AI生成的人脸和声音来取代真实的演艺人员和编剧。这些反对会不会对AIGC类创业产生阻碍?

刘燕: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就像蒸汽机出现时,很多手工业者会反抗一样。首先,生产力的变革是推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可逆浪潮。第二,AIGC在哪个领域更适用,或者在哪个领域更不适用,今天还是一个比较混沌的状态,我们都不加定论,至少是值得去尝试的一个格局。第三,对于已经存在的行业从业者,或某个领域的既有角色而言,他们需要适应这种跃迁进程,就像过去纺织工人需要学习驾驭机器一样。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每个细分领域的一次产业变革,需要多方努力来实现技术、人才能力以及组织分工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生产力的变革是不可逆的,不会因为被替代的岗位或角色的阻碍而停止。

亿欧:盛景作为科创服务平台,也推出了前沿科创汇路演系列活动,据了解前沿科创汇今年已经举办了超 10 场路演,能否讲述今年路演项目的新变化?

刘燕:路演项目我们按照K型曲线进行划分,下行曲线即下行赛道,而上行曲线则意味着赛道是蓬勃发展的。下行赛道包括K12教育、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而新材料、新能源、AIGC、产业互联网、元宇宙、生物医药、专精特新等是上行赛道,即有较高增长潜力的赛道。我们今年的路演重点关注处于上行曲线的项目。

过去几年,创新可能更多地偏向模式创新。但现在,创新的重点已经转向科技领域。因此,我们选择关注以科技和硬科技为核心的创新领域和方向,这是我们路演中的重要选择。

“投早投小投科技”非常鲜明的体现在今年的路演的项目定位上,路演是盛景的科创赋能服务平台,也是盛景的创投管理服务平台。盛景创投管理服务则通过直投基金,获取优质项目早期股份,与赋能服务联动,陪伴企业成长,最后通过资本市场退出获取收益。同时,盛景通过母基金携手全球顶级基金管理人构建科创生态。赋能服务和创投管理服务两个板块深度协同,实现了化学反应,“赋能服务+创投管理服务”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创服务之路,成就了科创服务领域的“新物种”。

亿欧:出海正是风口,今年路演项目,有没有一些针对出海方向的?

刘燕:中国的创业者不应该单纯以“出海”的视角看待全球市场,而应采取“生而全球化”的出发点。

就像美国硅谷的许多创业者一样,他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全球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全球化”。相比之下,过去中国的创业者更喜欢先在本土市场做大做强,然后再考虑走向海外市场。当然,这种先本土后海外的方式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这仅仅是销售的全球化,我称为“移民式全球化”;而更进一步的全球化是从公司创立、研发开始,就具有全球化的市场,具有全球化技术水准和能力,这是“原生全球化”

我们正处于一个工程师红利的时代,这不单是数量规模足够庞大,中国理工科每年毕业的学生超过300万人,是美国的五倍,但同时中国研发人员的薪资可能仅是美国的几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华人工程师遍布全球,无论在海外还是中国,他们都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流动,他们是全球的资产。

大量来自大厂大企海归的创业者,他们毕业于名校,见识过大规模的、体系化的高效率商业体系,且有过5至10年工作实践的年轻人。这代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成长于更有自信的环境,这可以称为“原生全球化”的一代创业者,

所以,新生代的创业者完全可以与硅谷创业者一样,从一开始就目标全球市场,把中国的人才优势和全球视野有机结合。他们正在成为“原生全球化”创业主流。

相比单纯“出海”,这种“生而全球化”的创业观念,在当前AIGC创业浪潮中呈现了显著的优势。

03

创新创业的中美差异

亿欧:我们再比较一下,中国创业者与硅谷创业者相比,可能芯片供应、资本市场上有很大区别,我们除了工程师红利,还有哪些其他的优势以及不足?

刘燕:其实不管哪个细分赛道的创业,都可以普适性地把整个科技创新创业分成三个阶段。通常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论文阶段,就是一个理论一个公式就能够改变世界。第二阶段,称之为小样阶段,就是怎么样把一个理论能够转化成技术专利及产品。第三阶段,则是规模化量产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科学研发方面,美国拥有明显优势,这归功于其在科技领域的持续投资和积累。中国也已经意识到基础研发的重要性,但追赶可能需要时间。但在第二阶段,举国创新新体制的推行已经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例如,像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配备了大约200人的工程团队,专注于将理论、专利或科技成果实现小规模量产。再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是科研转化高地,致力于将新技术或新材料转化为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样品。

再比如盛景参与捐赠的颠覆性基金,作为公益基金就专注小样阶段的颠覆性技术项目支持。

而第三阶段,规模化量产,也就是从科技产品到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多科技企业会掉入“死亡之谷”。虽然中国有大量产业场景需求,但是科技创新企业缺乏与产业场景的有效融合,也就是常说的“科研开花不结果”、“研发应用两张皮”的状况屡见不鲜。

亿欧:现在几乎每个产业都提出数字化、科技化,您如何看待?

刘燕:每个产业都应该是科技化的。

首先,“科技发展要面向经济主战场”。什么是经济主战场?目前已经存在的大量的产业企业就是经济主战场。今天中国大量的产业企业增长乏力,甚至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产业要转型升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新材料、AI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各种科技资源的导入,帮助降本增效。

所谓颠覆性科技,不是单纯评价科技路径的差异化或科技本身的先进性,而是应用到产业,基于产业场景,帮助产业降本增效的量级,比如对改善效果进行量化预测,大概10倍还是100倍或者更多。

比如蒸汽机替代手工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发明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是当时的颠覆性技术,因为这些新技术帮助工业产业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今天AI人工智能崛起,也是颠覆性技术,因为各行业对AI的应用也将引发各产业场景的革命性的降本增效。

亿欧:中国的产业升级目前具有怎样的特点?盛景如何助力科技创新从IP到IPO,跨越死亡之谷?

刘燕:帮助产业企业,突破二次曲线,实现价值增长,实现产业企业的科技化,是加速中国科技兴邦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也是盛景建立前沿科创汇非常重要的目标。

科创汇的定位就是8个字——“前沿科技、未来产业”。科技有着无尽前沿,终将赋能产业;产业有着无尽未来,终将是场景科技。

中国的产业升级,一方面是科技助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是新范式助力产业升级。比如产业互联网,过去中国20年的发展,我们称之为国家竞争的1.0版,就是通过物理的产业集群帮助每个产业降本增效——合并同类项,尽可能把同类的企业聚集在一定的地理半径之内,通过竞争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个领域或产业的降本增效。

未来中国会进入国家竞争2.0版。2.0版就是跨越物理半径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用产业协同的方式实现整个产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产业互联网实现降本增效的逻辑——从竞争到协同。

04

产业互联网的六种模式

亿欧:对于产业互联网,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些可能把它理解成企业服务,还有一些会把它理解为消费互联网的升级。您怎么理解产业互联网?

刘燕: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消费互联网的核心是要砍掉所有环节,直接到终端。产业互联网的底层认知则是小b不可逾越。这两种不同的底层认知,决定了产业互联网流量是分布式的,而消费互联网的流量是集中式的。分布式就意味着协同,因为产业互联网是要通过线下的小b去连接c,对小b是一种赋能和加持的逻辑。

我们认为,产业互联网有6种典型商业模型:国联股份为代表的工业品领域b2f 需求驱动的反向供应链模式、以汇通达为代表的c2b2f 模式、面向中大型企业的 SaaS 模式、物联网+SaaS模式、类贝壳模式、以日本 7—11为核心代表的强赋能型连锁加盟方式。

第一种是以国联股份为代表的工业品电商,叫 b2f 反向供应链,它是由产业互联网平台汇聚小 b 的订单再面向上游厂家采购。相比贸易商数字化,国联股份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反向供应链模式,从下游的工厂和经销商拼单集采,然后再向上游团购,等于把拼多多模式用在了工业品领域。这一市场空间未来有近10万亿元,将有机会诞生千亿级公司。

第二,汇通达的c2b2f模式本质上跟国联b2f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由c拉动的,所以也叫c2b2f,是一种通过赋能和连接线下小 b(小商户)最终触达到 c(消费者)的商业逻辑。

第三,SaaS 模式。在中国只有面向中大型企业的 SaaS 模式才有机会,通过数字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 SaaS 的特点与小微企业的特征并不匹配。

第四,物联网+SaaS模式。因为纯SaaS不好干,加个物联网加个传感器,在很多领域就成立了。工业各个细分领域,未来都会存在物联网+SaaS 的商业机会——它不烧钱还赚钱,而且具有非常强的粘性,续约率非常高。我们投的一家公司叫暖流科技,在传统供暖领域用了物联网+SaaS,革命性地降低了供热过程中的能耗,还服务了北京冬奥会。

第五,是类贝壳模式,主要应用在对人依存度较高的专业服务领域,用ACN网络服务机制,有房源的贡献房源,有带看能力的去贡献带看,有客源的贡献客源,所有人都在共同分工协作,打破组织的边界,把拥有不同优势资源的人团结进来,解决配对效率的问题。

第六,强赋能最典型就是7—11便利店,在日本本土他们只用了8900个员工服务了40万人,赋能2万+家门店,通过产业链的收益分成获得了100亿人民币净利润,毛利93%,人均净利润高达125万,比肩甚至超越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不同,在各垂直领域,更多是服务和赋能的功能,而不是中心化平台。b2f 反映了由需求端拉动的一种新型供应链模式,这是一个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b2f 反向供应链的产业互联网可以革命性地消除错配与浪费,本质上是对存量经济的重新优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05

CIC产业孵化的五种模式

亿欧:盛景看重的CIC(Corporate InCubator)产业孵化模式是 “大手拉小手”式联合创业。CIC产业孵化如何帮助产业企业,突破二次曲线,实现价值增长?与小米等巨头孵化生态链企业相比,盛景的CIC产业孵化具有怎样的不同?

刘燕:小米孵化生态链企业其实也属于CIC产业孵化模式之一,盛景总结了五种CIC产业孵化模式。

第一种,就是以美国YC为代表的赋能参股型孵化模式,Y Combinator(简称YC),是美国,也是全球标杆加速器,其目标是孵化1万家初创企业,迄今已经孵化超过3500家。比如,云储存服务提供商Dropbox、房屋短期租赁网站Airbnb明星公司,投资项目总市值已经超6000亿美金,其参与孵化的OpenAI近期更是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关注的焦点。

第二种,以海康威视为代表的上市公司控股孵化子公司模式。子公司孵化模式的好处是创新创业团队在子公司层面可以获得的股权比例远高于母公司层面,而且激励更为直接。

作为市值超3000亿元的产业巨头,先后成立了8个创新业务,把海康的隐性资产最大化,即创新业务共享海康的“技术+研发+渠道”;隐性负债最小化,即采取了“母公司员工+子公司员工共同在子公司持股”的模式,形成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内部员工创新创业,建立内部创新跟投制度。而海康威视持续积累的技术储备与不断生长的业务触角,也为创新性的业务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第三种,以海底捞为代表的平行公司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将孵化的项目放在主体公司之下,而是让它和主体公司平行,作为兄弟平行公司。由于不是母子关系,不仅主体公司成为首个大客户,而且可以服务于竞争对手,比如蜀海,既可以服务海底捞,又可以服务其他餐饮,扩展产业生态。

第四种,是以小米生态链为代表的“CIC+CVC”模式。通过CIC产业孵化,CVC基金进一步放大。因为小米手机是低频消费,而生态链围绕消费场景的数百个产品使小米用户变成高频消费。小米生态链孵化项目通过共享小米流量,小米分得毛利的50%,同时,这些高频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与小米互动的频度,小米生态链借助小米手机早期巨大流量起盘,但现在小米生态链已经可以对小米手机进行流量反哺。今天小米已经孵化了900家公司。

第五种,以五星控股、新希望.草根知本为代表的“实控人单独设立专门的孵化平台”模式。

总之,CIC产业孵化模式将优秀企业的产业能力等隐性资产最大化,并将大企业的战略刚性、机制刚性等隐性负债最小化,是大手拉小手联合创新创业的完美组合。CIC产业孵化模式的核心是四方联创,优秀产业公司、创业团队、科学家或技术专家、专业赋能机构相互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创新成功率,是一种高质量、高确定性、高能级的创新创业形态。

盛景已经通过投资欣奕华材料、虚拟世界、三一新能源重卡、易工品等CIC产业孵化项目,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孵化经验,并基于丰富的实践构建出CIC产业孵化的五模型理论。

亿欧:盛景也在对标YC,提供更好的赋能服务。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更需要怎样的孵化服务?

刘燕:创业者需要的是更好的生态。我们做前沿科创汇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产业生态的2.0版。1.0只是社群活动,2.0是建立真正的社群合作生态。

科创汇将构建顶级资源,链接全球顶尖科技和产业网络;通过参访、论坛等高端的社群活动去建立信任,形成合作的基础;通过培训等强大的创新创业课程去引领认知,以及高品质路演及共创营实现高效融合。科创汇将打造“顶级资源、深度信任、认知引领、高效融合“科创服务集聚平台新生态”。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与各方携手共创创新企业,通过CIC产业孵化的方式,实现科学家、产业集团、创业公司和赋能机构的四方联创。通过联合共赢的方式,共同孵化1万家的科技产业公司,共同搭建一个高品质的创新创业平台。

横空出世的OpenAI并不是科技创业的孤军奋战,从马斯克到彼得·蒂尔,可以说整个硅谷的资源都被调动起来聚焦到OpenAI身上。2019年,微软对OpenAI进行10亿以及后续百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但微软比投资更为重要的是开放了它的产业生态。微软开放了它的Azure云端算力、商业转化场景和销售团队。这使得OpenAI能够在微软提供的丰沛资源上迅速商业化,并反哺了微软自己。

微软的市值一直被华尔街打压,但OpenAI的反哺助力微软的市值从几千亿增长并稳定在2万亿美元;而微软也成为全球AI产业先锋,实现二次曲线的突破与增长。因此,这是美国顶级科技创新资源聚合的集体狂欢,更是产业大企和科技新锐的携手共创。

中国科技创新的加速破局,不应是单打独斗,更需要聚合顶流科创资源的抱团取暖。

所以我们希望,对标YC,聚焦CIC产业孵化赋能服务与孵化投资,打造中国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突破创新者的窘境,推动产业大企与科技新锐的大手拉小手,联合共赢,建立更高质量、更高能级的联合创新创业新范式,推动前沿科技、未来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