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美国人能在2030年以前重返月球吗?

时间:2023-08-01 12:23:32       来源:腾讯网

在神舟十六号发射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面,我国以官方的态度公布了载人登月计划,虽然之前类似的传闻就有很多,但是这次算是较为官方的确认,我国计划在2030年之前进行载人登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同时,最近中文互联网上面,关于美国当年登月的讨论也十分热烈;此外,美国在最近重返月球的计划之中,除了spacex的登陆器之外,还增加了蓝色起源作为另一家承包商;在spacex的starship发射失败之后,衍生出来了很多全新的讨论,这些问题都很有趣,而且它们之间,可以串在一起进行讨论。

阿波罗疑云

首先是登月造假论,这并不是稀奇的观点,登月造假论在美国是十分流行,而且有着悠久历史的论点,从阿波罗11号开始登月的时候就有了,一直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美国一系列能被算作阴谋论相关的东西之中,最富有生命力也最为系统的一种。

虽然这么说可能很奇怪,但是目前为止,在中文互联网上关于登月的各种怀疑论点,你都基本上都能在美国互联网上面找到对应。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美国的文化影响力确实是强大,即使是非主流的,上不得台面的文化内容,依然可以在异国他乡造成强大的影响力;另一个是当研究一个东西几十年之后,总归是能找到很多论点的。

如果从笔者的角度出发,是完全相信登月真实性的,理由有很多方面,第一个是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各种研究成果,确实是在其他领域进行了应用,从军事到民生的技术都有涉及,没有一个超大型计划作为牵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并且在美国博物馆里边的相关文物也可以相互印证;

其次,有很多不同的影像资料可以证明阿波罗计划登陆的相关痕迹,随着月球探测活动的复苏和探测技术的进步,月球探测的某些高精度影像材料也足以登陆活动的存在,而且部分材料并不来自美国,这足够形成很有说服力的交叉印证;

印度月船二号月球探测器拍摄的美国着陆器

第三是阿波罗计划采样带回来的月球岩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月球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是占据主流的,我国的月球地质学研究也起源于当年美国赠送的一克月壤,著名的天体化学家,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重要推动者欧阳自远院士的研究,也就起源于此,而类似的赠送还有很多,很多非美国的科学家也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角度的综合研究,月球的地质学研究已经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学科,这不是单纯伪造就可以完成的。

有人会质疑我国采样带回的月壤和美国的月壤成分不一样,这也是十分合理的事情,月球是个表面积3800万平方千米的天体,差不多是四个中国的面积。不同区域的土壤和岩石必然会有区别,这里无论是从色泽,采样之后颜色的改变还是成分,都注定会存在不一样的部分。

如果观看美国几次登月的照片和几次采样结果的研究,会发现它们之间也存在不小的不同,不同的摄影设备也会带来观感的改变,相信这一点大家在生活之中也体验过。而且嫦娥五号的着陆地点选择的重要因素就是为了选择年代更早的月球样本,在存在极大差异的同时,但是又存在了许多共性,和其他月球研究结论相符合。

国内学者对嫦娥五号月壤分析的相关论文

类似的证据还有不少,笔者就暂不列举了。当然,这里边每一个理由都会有人质疑。因为这类观点的形成,并不是基于单纯的科学。

考虑美国认为登月造假论点的起源,有几个部分,首先是宗教因素,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之中宗教氛围最浓厚的国家,有着相当浓厚的天主教氛围,而飞向月球这种东西对于原教旨的信徒来说实在是过于大逆不道了,不过国内倒是没有这种氛围。

另一个相信登月造假的原因,是一些美国人对于美国的不满,我们前些天的文章《索多玛会毁灭吗?——阴谋论与边缘人》讨论过,在美国被称为阴谋论者的这个群体,很大程度属于美国“被抛弃”的那些人,而登月在美国宣传的体系之中,被设立成美国冷战胜利这个皇冠上最闪耀的钻石之一,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这一点可以说和国内怀疑美国登月的人形成非常好的共鸣,在我国崇洋人士长期以来的鼓吹中,先进的科技并不是无国界的,是和发达国家以及他们的意识形态高度绑定的,那么在这种意识形态本身出现了动摇之后,与其关联的科学内容自然是会被怀疑的。

这无疑是反智的,但就像我们以前说过很多次那样,人对于科学的信任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在美国自己都对美国现在的整个体系存在怀疑之后,对于阿波罗登月这个在数百万年的人类史都足以记录的事件,必然会有更多的怀疑。更可悲的是,这种风气不光是在于咱们常说的红脖子,那些被我们称为“白左”的群体之中,对科学的怀疑也越来越明显,比如说部分“白左”否认精神疾病的生理学机制,认为精神疾病都是各种社会歧视导致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遍对于科学的不信任是不可避免的。笔者也算是做过一点科普的,所以很了解科普的重要性,公共传播平台上,需要更多的科普内容。但是同时,科普者也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公共传播之中,纯而又纯的科学是很少的。

大多数时候,科学总是与各种意识形态相关的,在本文中,这是一个中性的阐述,意识形态有的时候会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有时候会形成阻碍。这是个客观现实,而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大家熟悉的,冷战结束之后的这一套东西,大多数人潜移默化相信的东西在当下开始出现了动摇,而许多科学传播与此密不可分,所以在当下科学遭到的各种质疑,可以说都有历史存在的基础。

登上月球:政治驱动的神话

具体到阿波罗这个项目,这是个十分成功的工程杰作,引导了很多其他技术的开发,技术遗产至今依然有价值,并且开拓了一代人的视野,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冷战是个比现在这个时代伟大得多的主要论据。不过这些说法往往回避了最根本的现实,阿波罗计划是政治驱动的,是当时的美国在太空竞赛之中为了压倒苏联,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性而驱动的。

注意,这段评价也不是负面评价,而是中性阐述。并且在很多时候,这种政治驱动往往也有很大的优势。自然,阿波罗计划靠着当时美国的政治驱动获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在当下,美国意识形态出现混乱,且看起来之前已经丧失了重返月球的能力,对阿波罗计划的评价就必然会出现相当的反噬。

这种政治驱动也可以解释阿波罗登月怀疑论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的技术都可以那么快载人登月,现在美国技术比当年先进那么多,但重返月球那么困难?除了网络上已经讨论很多的美国相关技术环节多有断代外,因为当年的政治驱动,为了在政治上压倒苏联,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比如说某些航天部件的加工成功率很低,为了实现可靠性,所以有的时候是二选一三选一,而土星五号上面的部分东西,为了实现目标,可以选择几十选一,当年阿波罗计划用了美国gdp的百分之几,这确实可以实现成果,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说,这样的计划难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外部政治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就可能被砍掉,最终,阿波罗计划的结束,给大家留下了很多遗憾。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苏联也实现了载人登月,那么阿波罗计划大概会有更多的延伸,人类朝太空进军的脚步可能发展得比现在更快,可惜历史并没有那么多如果。

美国现在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是在预算有限,有些人不太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说之前债务上限的事情,nasa就警告说,如果预算不足的话,重返月球可能会明显推迟。此外,之前美国的星座计划就有返回月球的内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如果有外部的政治压力的话,大概这个计划会有更快的调整,而不至于拖到最终取消。

至于技术进步的体现就在于,现在可以用有限的预算,实现载人登月,并且在月球上面实现更长久的驻留,比如说可以复用的火箭,对于降低航天成本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但是即便如此,整个项目的成本最终也会是千亿美元级别的。当然了,这和当年比也便宜不少了。

技术路线与成本问题

在未来的几年里,不管中美两国谁想先实现载人登月,都面临着技术路线与成本问题。

为了解决成本问题,美国还是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的,比如说吸纳了很多盟友国家加入阿尔忒弥斯计划,虽然这些国家在技术上面提供不了多少帮助,但是可以分担一部分资金,同时国际合作项目使得美国内部政治争端不太可能波及这个项目。并且在未来,阿尔忒弥斯计划理论上有拓展支持深空任务的潜力。

美国重返月球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成员国

而在登月器方面,之前nasa选择了spacex一家的产品,不得不说,spacex的starship技术上是很华丽的,选择这个作为登月器并不奇怪,但是华丽的技术也意味着激进,意味着有可能不按时完成计划。按照现在的说法,载人登月的阿尔忒弥斯三号任务,可能会推迟到2025到2026,但是按照最悲观的估计,可能会延迟到2028。

于是为了对冲风险,nasa选择了蓝色起源作为第二家承包商,他们的登月器作为备选。蓝色起源的方案技术相对保守一些,但是也使用了大量的全新技术,而且考虑到蓝色起源其他项目一贯的拖延进度,笔者估计蓝色起源的项目并不会快多少。

蓝色起源月球着陆器cg

而我国的载人登月计划,显然也吸取了成本方面的经验教训,毕竟我国虽然在航天上面有了一些成就,但在这方面也面临着外部的封锁,能动员的资源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我国登月计划选择的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发动机与相关技术大量采用已经较为成熟的技术,这样可以减少研发周期和成本。

长征十号模型

我们选择了两次发射对接进行月球任务的方案,完整版的长征十号是三芯级并联,单芯级的版本可以用于近地轨道的种种任务,并且未来还会配备可回收功能,同时,新一代的载人飞船也分为近地型号和深空型号,实现技术上的兼容性,降低成本。这些都算是学习新一代航天公司的先进经验的结果,来实现技术和成本上面的可控制性。不过即便如此,2030年前载人登月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

至于更大的长征九号火箭,则一直是我国航天爱好者讨论的热点,在很长时间的讨论之中,我国航天爱好者都相信这是重返月球的关键核心,为此方案也发生了多次改变,从2011年出现的最早版本,到最近的版本,林林总总在各种学术与宣传讨论之中已经出现了好几个版本。

我们可以看出来早期的版本受到了星座计划的影响,早期的版本和现在的sls火箭有些类似之处,而最新的版本则是类似spacex的starship,可以说,长征九号火箭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都受到了当前版本的最新火箭技术的影响。不过这么多年没有正式立项,无论是业界人士还是航天爱好者,都希望早日正式进行长征九号火箭的研制。

这种纠结的原因是很现实的,重型火箭的研究周期长,可能要以十年为周期,哪怕是进度飞速的starship,从选了甲烷动力开始研究发动机算起,也已经研究了超过十年了,成本投入则是需要百亿级别的人民币,这是很大的投入,如果从理念就出现了巨大的落伍,那就无疑对于航天系统有着非常大的负面的影响。

这方面负面案例就是sls火箭,在项目初期算是对于航天飞机的遗产和星座计划成果的继承,应该说是非常先进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spacex带领的可回收火箭技术逐渐成熟,而starship的理念则是努力让重型火箭从实现高成本任务的工具,成为更加常用的东西,于是延期并且超支的sls显得十分尴尬。

而即使是spacex这样引领技术潮流的企业,理念上也不乏挑战者,比如说最近的斯托克航天,他们设计的全回收火箭的理念,被大量欧美航天业界人士和评论家高度评价,认为从理念的角度,说不定比spacex还进步。所以跟随先进的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最终还是需要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努力的,这样的判断并不好做,可是最终还是要去做。

斯托克航天的ppt

而且跟随最先进的技术,是存在挑战的,比如说最新的长征九号ppt之中,使用的是类似starship的设计,但是对应的先进甲烷发动机目前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所以长征九号的成熟速度会慢很多。而之前长征九号的选项,是使用下一代的煤油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目前的实验进度远快于先进甲烷发动机,如果选择这些发动机作为动力,那么长征九号的进度可能会更快,并且使用这些发动机,依然可以进行回收设计。

此外,这些发动机已经研究了一段时间,如果长征九号使用甲烷发动机,那这些煤油发动机还是否有可以装机的火箭就值得怀疑了,这会不会导致煤油发动机的研发半途而废,是个非常严肃的现实问题。笔者认识的航天爱好者吐槽说,如果有足够的钱,干脆做两个版本,煤油版本的长征九号在2030年左右搞定,甲烷版本的在2035左右搞定。不过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哪怕是美国的财力物力,也很难支持这种重型火箭的研究方式。

虽然spacex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学习他们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更何况一切照抄实在是不太现实,而且spacex也确实有些不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说之前的starship实验,虽然应该称赞勇气可嘉和创新精神,但是问题在于,不挖导流槽这个事情多少有点蛮干的意思,并且确实对发射场造成了破坏。

马斯克之前说过因为火星没有导流槽,所以不修导流槽,但是非要说的话,火星上面都是风化层,连平直的水泥地面都没有的。此外,在发射之前spacex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提前设计建造了特制的喷水钢板来替代导流槽,但是最终也没有使用。

此外还有一些人认为,spacex代表的多发动机流派更高效,不需要研究大推力的发动机。不得不说,多发动机的路线非常利于火箭回收,只要关闭一部分发动机就好。少量大推力发动机需要进行回收,对于算法和节流要求极高。同时多发动机可以提供很高的冗余,不过前提是故障不扩散,如果有二十个发动机,只坏了一个,那么靠冗余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这个发动机爆炸,炸坏了周围好几个发动机,那就不是能依靠冗余解决问题了。

这就是系统工程之中的控制故障扩散。这也是笔者对于starship的一个担心,虽然猛禽发动机水平很高,但是它的室压也是非常高的,并且从机理来说,它如果要爆炸的话,威力比起猎鹰9上的梅林发动机是大很多的,这对于控制故障扩散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且梅林系列发动机的可靠性从早期就很高,猛禽发动机如果想要实现设计之中的指标,它可能需要比梅林发动机的可靠性还高很多,这个迭代恐怕需要一些时间,时间可能比想象之中还会长。

说到底,重型火箭这种东西依然是针对特殊任务的昂贵产品,而不是某种社会刚需,spacex的statship在努力让重型火箭成为一种社会刚需,成为一种类似火车和飞机一样的运输工具。问题还是要回到成本上,即使starship成功,可以大幅度降低航天运输成本,这个成本的降低能否带来一个通讯导航遥感之外全新的产业,也难以预测。

(笔者想到一个有趣的事情,在某个亲spacex的英文论坛,里边很多有一定水平的美国航天爱好者通过美国的经验来判断,高铁是完全没有用的东西)。

国内有些专家比较看好同步轨道太阳能电站,如果能实现的话,人类有可能在可控核聚变推广之前获得几乎无限的能源,但是这个技术是否能低成本的实现,就连专家们的看法也难以统一了。

月球探索的问题也是这样的,如果能在月球探索之中找到一个可持续的产业模式,那么月球探索自然是可以稳定进行的,不需要政治压力来推动。就像是再怎么反对登月的人,在使用电脑的时候,都不会否认电脑本身,因为电脑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什么时候月球的相关产业能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想必可以解决绝大多数对于登月目标的疑问。

中国2030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非竞争性的阳谋

冷战历史上,60年代的太空竞赛和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的效果是重大的,它将苏联卷入了竞争之中,让苏联本就不如美国的国力进一步衰弱。

即便美国再怎么不愿意承认,随着中国实现登月计划的迫近,登月这项本来是关乎人类整体命运的大事还是又一次和意识形态关联起来。

太空技术一直都是美国霸权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不止在现实领域中,在文化领域中,通过好莱坞强大的科幻产能和影响力,将美国形象与太空深深绑定在世人的脑海之中,以至于在中国有不少人看到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操作界面中没有英文时,竟然会产生强烈的PTSD反应。

多年以来,美国都用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沃尔夫法案和itar禁运条例等将中国排除在国际航天技术交流体系之外,而当中国一步步实现火星探测,空间站,甚至未来的载人登月这些突破后,美国的制裁威胁力就会进一步破产。

更不巧的是,和冷战时代相比,当下的美国在多年去工业化进程后,在诸多系统工程上的能力无疑是下降的,马斯克以及spacex的被追捧虽然因素众多,但将种种宏伟计划与希望寄托在一个身兼多个项目的企业家身上,本身其实正是这种去工业化的结果之一。种种进程节点的交错,在当下世界局势中就显得很微妙了。

中国的登月计划并不是新的太空竞赛 ,现在我国虽然规划了一系列的航天计划,但是并没有和美国展开航天竞赛,我国的航天计划都是非常务实的,这是基于我国现状决定的。了解我国航天发展的人都知道,我国航天事业的特点是谨慎,费效比极高,时间规划节点非常靠谱,载人登月的推进对于我国完全是按部就班推进的事情。

可以说,中美两国之间并没有开展新一轮的太空竞赛和“星球大战”,但中国划定的登月节点当下对美国来说确实会起到一种阳谋的效果。

既然我国不采取竞赛的姿态,对于美国来说,这就意味着维持美国重返月球计划的驱动动力也会少一些,国会老爷们的预算也就没那么敞亮。

但当下的国际形势还真的需要美国向它的信徒和追随者们证明一些事情,登月恐怕就是其中之一。说白了,中国作为一个不追求强权的发展中国家,比美国晚登对自己并没有多大影响。美国在中国登月之前重返月球,无非就是证明美国仍然有当年的能力,毕竟中国的时间节点是2030年之前,美国哪怕在这之前成功了,中国也就是紧随其后。

但美国在中国之后重返月球,意义就很不一样了,起码这证明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已经越来越无力,更不用说我们目前已经处在一个旧秩序衰退,危机不远的边缘,从现在到2030年这段时间,世界上将发生的大事很可能不止登月这一件,如果中国先实现登月这件事情发生,那么叠加可能发生的其他事件的影响,象征意义又可能被放大很多。

所以美国目前一方面没有狠下投入大量资源实现重返月球的决心,又面临着维持意识形态上的需求,想要解决这种两难困境,需要解决的不光是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自身内政的问题。

而且,中国的计划是2030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但这个时间点也有可能提前,所以美国想赶在中国登月之前重返月球,最好是按照ppt上的规划2025登陆月球,不过目前看来这不太可能,至于需要拖延多久,这很大程度得看nasa能在这方面投入多少预算了。毕竟,哪怕是财大气粗的nasa,在现在的美国预算大背景之下,单个项目投入过多,也会影响到其他航天计划和科学计划的执行。

说到底,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还是应当希望探索太空这件事情,应该是全人类携手一同,应该真正的实现去意识形态和政治化。不管是中国实现载人登月还是美国重返月球,根本上都宣告了在阔别半个多世纪之后,人类终于重返月球,又开始将脚步真正迈向了其他星球,这是几代人的长久期盼,是无数人的梦想。

星辰大海才是人类的未来,我们不可能在几百年之后仍然在地球上内卷。航天技术的进步最终会让人类的角度走到什么样的地步,这是难以预测的,但我们真的不应该再让地面上的种种纷争拖延人类进入太空的脚步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