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边,月夜里,擂鼓声声,海潮阵阵,海边女子舞动身姿,心怀期盼,迎接满载而归的家人。
1月8日晚,央视三套《我要上春晚》节目,女子群舞《擂鼓声声迎归帆》带着温州的“海味”与歌舞之乡的曼妙身姿亮相在全球的观众面前。
(资料图)
从温州海岛跳到央视舞台;
从传承近200年的古老民俗到站到现代化的聚光灯下;
从渔民们自娱自乐到被数亿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小众的“脚擂鼓”走到大众舞台中央,并且占据C位,折射出的正是既拿“口碑”又拿“奖杯”的文艺精品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一
说起“脚擂鼓”如何从时代的尘埃中推陈出新、闪闪发光,不得不提其中的三次关键“变身”。
“脚擂鼓”最早见于道教乐班做道场的仪式之中,使“脚擂鼓”获得新生并扬名全国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着力抓了传统民间文艺的发掘整理工作。
一首完整的吹打乐曲《龙头龙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龙头龙尾》用大鼓、唢呐、云锣、铜钟、小钹演奏,整首乐曲高昂舒畅,热情奔放,犹如祥龙翻腾。演奏时大胆地把“脚擂鼓”运用其中,随着乐曲情节的发展,脚在鼓面上以搁、提、压、旋等不同方法,使鼓发出高昂、宏远、低沉、舒缓的不同声响,完美表现了乐曲的主题。
1957年1月,《龙头龙尾》参加温州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选拔大赛,独特的“脚擂鼓”一鸣惊人,拔得头筹,随后,《龙头龙尾》作为浙江省的优秀节目,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广受好评。
就这样,“脚擂鼓”作为吹打乐《龙头龙尾》的核心元素,实现了她的第一次华丽变身。
回顾这一段历史,不得不提文艺精品创作的四字核心:继承发展。如何从历史留下的精品创作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如何拓展坚持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创作道路,如何创造出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中国美学意蕴、彰显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新经典,这是摆在全体文艺创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二
时间走到了21世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前所未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也包含着对文艺精品的渴求。文艺工作者如何将更多具有新时代气象、回应人民群众审美期待的精品力作奉献给人民,帮助大家既富“口袋”,更富“脑袋”?
从“脚擂鼓”的第二回变身过程中,我们也能有所启发和借鉴。
2007年6月,《龙头龙尾》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全省举行青年原生态歌咏比赛,洞头文化馆张海军选用他自己配曲的闽南原生态歌曲《鹊鸟歌》参赛,大胆选用“脚擂鼓”作为单独的伴奏乐器,两者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展示了闽南民俗文化的韵味,荣获金奖。
不久,又排演了合奏鼓乐女子“脚擂鼓”,十多名年轻渔妇,手扬鼓槌,脚擂鼓面,气势雄壮,声遏流云,把海岛儿女在新时代的新气派新作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大受欢迎,多次在“妈祖平安节”“七夕成人节”演出。2008年12月,“脚擂鼓”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遗”名录。
“脚擂鼓”从器乐合奏中脱颖而出,单列成为独奏或合奏的音乐形式,列入市级“非遗”,这是她的第二次华丽转身。
三
从2018年开始,温州市文化馆以“脚擂鼓”为主要元素,从初排、加工、再修改,经历了5年时间,修改十余稿版本,改编创作舞蹈《擂鼓声声迎归帆》,以鼓声传递对出海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满载而归的美好期许,展现了海岛人民的新生活。
民俗文化与舞蹈艺术相结合,将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魅力传递给观众,获得了文化部第十九届群星奖,是本届赛事浙江省唯一获奖作品。
洞头“脚擂鼓”,从器乐到舞蹈,再一次摘取国家级大奖,并走上央视大舞台,迎来了第三次华丽转身。洞头“脚擂鼓”自然水到渠成的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
“脚擂鼓”的抢占C位是温州在打造文艺精品中的一个生动实践案例。
2022年,我们高水平推进“文艺高峰铸造行动”,成立温州剧作中心,创作有温州辨识度的歌曲《有根有梦有远方》、创排历史剧瓯剧《弄潮》、越剧《霞光》、编纂文化书籍《宋韵瓯风十二章》,文艺精品璀璨耀眼,各项荣誉纷至沓来。
网络作家朱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越剧《霞光》、话剧《诚信老爹》、宋韵瓯风书法展、工艺美术作品《宋韵雅音》等获评省文艺基金资助项目,乐清首饰龙灯摘得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原创歌剧《五星红旗》获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温州市朗诵艺术学会获中国“朗诵艺术贡献奖”集体奖……
文艺精品是艺术家的创造,也是时代的产物。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品。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我们期待温州文艺厚积薄发,展翅而起,去会更高处的风云。
记者:温州晚报胡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