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一家名叫“安般科技”的公司获超亿元A轮融资,不仅如此,它还是国际首批、国内首家从事商业化智能模糊测试技术的科技公司。
如此“敢为人先”的做法,如同它的诞生一样,充满锐意的朝气和果敢的勇气。2018年,还在念硕士的95后汪毅和伙伴们组建了一个仅有5人的团队,在上海科技大学的一间办公室,创立了“安般科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短短5年时间,公司不仅走出了校园,还完成军工、汽车、金融、信创等领域上百家客户的落地,并多次承担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研究工作,团队也已扩充至百余人。
当被问起为什么能毅然踏入这条从未有人走过的新赛道,汪毅说:“上海是科创中心,面对新技术新领域,很少有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这里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包容,足够的理解,足够的引导。”
“第一个吃螃蟹,被看作过于神奇”
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快速提升,整体代码量以每年1110亿行的速度增长。以智能网联车举例,代码已达上亿行,未来几年很可能超过10亿行。
如何从如此庞大的代码量中精准地找到Bug,确保软件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而且,随着中国信创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安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他看来,未来的软件安全领域是一片蓝海。
汪毅认为,洞悉趋势,是创业者最需要的能力,而一块优质的创业土壤能够让创业者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方向。“最近几年上海对创新的引导,无论是半导体还是人工智能,都是非常有远见的,在上海,创业者们能快速找准自己的道路。”
回顾创业历程,他表示,最大的挑战还是技术商业化的道路。汪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产品适配。产品实际落地时,他发现用户的软件环境“千奇百怪”,嵌入式环境没有操作系统,甚至只是个单片机,靠“标准化”很难适配。汪毅引入全数字仿真系统——把被测对象放到仿真环境中,进行智能模糊测试。
产品适配能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但是如何向客户证明自己产品的价值,让汪毅伤透了脑筋,“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软件安全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创业初期,不少客户听到安般科技产品的第一反应是,‘过于神奇’。”
一开始,汪毅团队在开源软件上做测试,挖掘一些国际上知名软件的漏洞来说明产品找Bug的能力,但是仍然有客户不相信产品能在自己的软件中落地。最后只能在客户自己的软件上做测试。“有种先开处方再付诊金的感觉。”汪毅说。
创业期间,他获得了“上海市青年创业英才”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主导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标准制定工作,如国家科技部“揭榜挂帅”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专项中关于模糊测试的核心课题;以第一发明人累计提交了10余项发明专利。
“参与课题研究、标准制定,对我们科创企业来说,更多的是把经验给分享出去,更像是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汪毅说。他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上海软件安全领域的发展,把创业实践中了解到的行业现状、解决的技术问题,还有国外的一些最新趋势呈现出来,与更多的同行交流。
“我的创业,像在寻找人生Bug”
28岁的汪毅其实已经创业十余年。安般科技已经是他第七次创业。
汪毅来自江西,从2012年来到上海读大学开始,他便踏上了创业之路。 “上海是个很好的创业平台,有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在很多细节上让人感受到关怀与尊重。”汪毅说。
数次创业实践中,汪毅发现,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是媒介,本质上要解决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他说,“以技术为背景的创业,就像拿着一个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很难找到方向。要从市场需求去考虑,通过什么技术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更重要。”
2015年,电商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快递小哥的送货取货流程中仍有不少空白。
很多快递小哥到配送站点之后,还是通过老式手机群发短信来通知取货,十分耗时耗力,尤其是像学校这样快递收发密集的地方,可能光编辑取件短信就要花上一上午。
这时,一款名叫“到了吗”的软件上线,用户可语音编辑精准推送快递信息。短时间内覆盖了上海五六十所学校,随后用户群逐渐向全国扩张,整体用户数量达到了百万级别。
这款“到了吗”APP正是汪毅团队的创业产品,汪毅觉得,洞悉市场的需求,运用技术手段解决真实的问题,才是创业的初衷所在。
找工作还是创业?汪毅曾无数次追问自己的内心。
他的不少同学,甚至是大学期间一起创业的伙伴,毕业后选择了求职。但汪毅守住自己的初心,“我很喜欢儒家的一句话,‘君子不器’。”汪毅认为,求职意味着在垂直领域发挥自己的价值,而选择创业,不给自己设限,能够在更多元的场景迎接挑战。
汪毅说:“安般科技在数字世界找Bug,而我的创业经历有点像在找人生的Bug。逐渐试错挑战的过程,也是磨练自己的过程。是上海给了我这样的勇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