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如果三年前你问我机器人什么时候才能在生活中真正使用起来,我可能会说,‘如果这辈子能看见就不错了’,但今天再问这个问题,我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已经解决了AI(人工智能)、机械手等很多关键的问题,所以有一天一定会实现梦想。”在近日举行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RoMeLa实验室创始人Dennis Hong在人形机器人ARTEMIS相关演示中如是说道。需要指出的是,ARTEMIS是目前世界上行走速度最快的人形机器人,在测试环境中行走速度为2.1米/秒。
【资料图】
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指出,具身通用人工智能(AGI)最理想的身体形式,就是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是信息制造、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技术的集大成者,在工业生产、民生服务、国防安全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科技竞争的新赛道,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医疗、教育、家庭服务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将在生活生产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走访世界机器人大会发现,与往届相比,人形机器人无疑是最大亮点和热门话题,包括优必选、小米等品牌在内的十余款人形机器人产品集中亮相,还有新入局者,比如四足机器人厂商宇树科技,以及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和上海期智研究院孵化的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展示人形双足机器人的达闼机器人、从华为离职的“天才少年”稚晖君创业成立的智元机器人等。
赛道火热,新入局者众多
成立于2016年的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介绍:“我们公司原本是做四足机器人,去年年底因通用人工智能进展远超预期,目前通用人形机器人需要的AI已趋于成熟,所以从去年年底开始,公司立项做通用人形机器人,刚刚推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引起了比较好的反响。”在王兴兴看来,未来3到10年内,人形机器人结合通用AI在将在工业、服务行业产生非常大的价值,这也是未来整个人类科技和经济增长的最大变量。宇树科技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每台公开零售价约在9万美元,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发货。
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今年8月4日刚刚注册,目的在于进行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探索与落地,该公司两款人形机器人——“小星”和“小星Max”,身高分别达到1.2米、1.6米。该公司创始人陈建宇,同时也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陈建宇指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通用的机器人,是机器人能力的集大成者,机器人动力机械、AI相关技术与应用都能够赋予在人形机器人身上。
达闼机器人的人形双足机器人“小紫”也非常引人注目。据工作人员介绍,它搭载了全栈自研、搭载海睿云端操作系统,集成了多模态大模型。达闼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黄晓庆表示,希望在2025年为人类造出家庭保姆机器人,重点解决老龄化趋势下照顾老人的需求,到2035年能够让家庭保姆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
智元机器人团队推出的人形双足机器人远征A1,因创始人是刚从华为离职的“天才少年”稚晖君而备受创投界的瞩目。远征A1身高1.75米,重量为53kg,最高步速达7km/h。
除新晋“玩家”外,从2012年创业时就关注人形机器人的优必选已有多款机器人产品。该公司于2016年投入研发大形人形机器人Walker,至今Walker已经历4次迭代,是中国第一款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大型人形机器人。
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产业化落地阶段,优必选科技聚焦于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其中,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人形机器人将重新定义AI时代的工人,把人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商用服务场景是人形机器人最快应用的市场,而家庭落地场景则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市场。
AI新技术、利好政策、巨头加入等共同推动
人形机器人为什么在今年这么“火”?
本报记者从产业多方了解到,原因一方面离不开今年的AI新热潮——深度学习在经历几年的缓慢发展期后,终于在ChatGPT“横空出世”后迎来了新的上升周期,AI大模型及生成式AI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力量。近期,微软、谷歌、阿里巴巴及李飞飞团队都发布了应用于机器人的AI大模型。其中,谷歌DeepMind在7月28日推出了一款新的机器人模型Robotics Transformer 2——简称“RT-2”,成为全球第一个控制机器人的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它能够通过语言指令,让机器人更好地完成视觉识别再到抓取的动作。简单来说,今后不再需要复杂的指令代码来操作机器人,RT-2能够使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获取信息,通过语言理解模块理解语言指令,然后通过动作执行模块来进行相应的动作。业界普遍认为,这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相当于打开了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除AI大模型技术的推动外,特斯拉等大型科技企业的入局也起到了示范效应。特斯拉去年10月初推出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该公司CEO埃隆·马斯克今年7月在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3)上表示,未来的世界里会有非常多机器人,机器人的生产效率将会比人类主导的效率高很多,将会是非常深刻的变化。Optimus能够帮助人做一些工作,虽然现在还不是非常智能,但有足够的智能在从事一些无聊的、重复的而且危险的、人类不愿意做的工作。下一阶段,地球上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的数量,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在7月20日举行的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马斯克透露,目前特斯拉已生成了10台Optimus,预计明年应用于特斯拉工厂进行一些生产活动。另据外媒Business Korea报道,三星电子近日开始制定相关战略,目光瞄向人形机器人领域。而国产厂商小米紧随特斯拉之后也宣布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大型科技企业的争相加入,有望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等多层面出台诸多利好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例如,《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筑基”工程,发布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围绕机器人操作系统、高性能专用芯片和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支持企业组建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聚力解决机器人产业短板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该措施提出,将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20亿元。
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趋势
姚期智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将为产业创造更多新价值,打造一个具有泛应用能力的通用机器人,既要让它具备人类这一具身智能体所具有的大脑、小脑、身体三个关键部分,还要让它更适应人类社会环境。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来说,“大脑”主导上层的逻辑推理、决策、规划,以及用自然语言来和其他智能体、环境进行交流;“小脑”主要是通过主导视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来控制身体,从而完成复杂的任务;“身体”则是要有足够的硬件,如传感器和执行器。
在姚期智看来,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还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它无法像大语言模型一样有一个具身的大模型实现一步到位,二是来自计算能力的挑战,三是如何将多模态的感官融合起来,四是对于收集数据的需求。据了解,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多个团队及专家正在针对不同的难题进行探索与钻研。
记者了解到,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潮已起,众多科技巨头加码布局,同时相关创业也火热起来。不过,整体市场仍处在市场验证阶段,距离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仍有一段距离。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中也提到,“Optimus的产量将是巨大的,而实现量产还存在很多挑战,例如并没有供应商生产Optimus所需的执行器,必须进行定制。”
波士顿动力公司创始人Marc Raibert表示,人形机器人是公司正在开发的未来机器人,现阶段的产品Atlas已展现出许多能力,但仍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他认为,对于未来机器人技术来说,硬件工程与软件同等重要。在过去的几年里,波士顿动力公司在Atlas的硬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液压装置、阀门、专用电池、负载等方面,重量从原来的170公斤缩小到90公斤。该公司创立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四个方面进行持续研究,包括认知人工智能、运动人工智能、硬件设计以及伦理道德研究。
“人形机器人走入家庭只是时间问题。”周剑谈及当下的人形机器人创业时指出,创业者不应片面考虑当时技术的实现可能性,更应当关注市场需求,而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是真实而广泛的,无论要花10年还是30年,靠我们所做的积累和努力终究能够实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