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抢占未来产业|机器人下一站:距离人更近但未必要像人?

时间:2023-08-15 08:29:20       来源:腾讯网

8月11日,由复旦大学EMBA项目、零号湾、澎湃科技共同主办的家园计划×抢占未来产业线下沙龙(第二期)在上海市闵行区零号湾成功举办,本期主题为“机器人,下一站”。多位机器人产业代表分享了机器人应用和前沿技术趋势,并与专家学者共同讨论机器人的下一站,探讨机器人的发展动力、机器人产业的进步与短板、机器人与人的关系、机器人企业创业建议,以及科创企业的可持续生存体系等。

以下为对话实录,略有删减。


(相关资料图)

家园计划×抢占未来产业线下沙龙第二期:机器人,下一站。本文图片均由杜嘉懿摄。

张志刚(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启明未来产业技术促进中心理事长):今天我们的主题叫“机器人,下一站”,也可以叫“下一站,机器人”。机器人的下一站是什么?机器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凌教授分享您的观点。

凌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在机器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主要的方向:一个是基于大数据的人类智慧,另一个是模拟人类行动的机器人领域。这两个方向以前分别发展,但未来将会逐渐融合在一起。因为人类本身就是行动和智力合二为一的,所以机器人和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人将共同融合成为未来的趋势。

机器人的发展是人类的需求,人类一直致力于用技术减少人的负担,增加人的能力,因此对机器人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在机器人的应用中,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是发展的重要基础。这需要我们理解人类需求的本质,简单地说,就是代替人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有当涉及到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时,机器人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只是伪需求。工业领域中存在许多替代性需求,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机器人的应用还需要工程化实现,工程化将造就具有特殊能力的机器人的出现。从目前的产品和应用案例来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是拟人化的。不论是自适应机器人、仿人化机器人,还是智能类人机器人,都在朝着与智慧人融合的方向努力。而要实现这种融合,就需要新技术的出现,这也是机器人发展的基础之一。

毋庸置疑,数字化技术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基础。最近的人工智能泛化能力更多地展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机器人也将呈现出多模态的感知和行动。这需要在机器人原理性层面进行创新。

因此,未来机器人的发展需要在传感层面有更多的感知,甚至需要感知人类目前无法感知的各种波和射线等。这将实现机器人拥有人的手、脚、眼,特别是人脑的能力,创造出人类所不具备的能力,并为人类带来福祉。

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启明未来产业技术促进中心理事长张志刚。

张志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当大量类人机器人在人类社会中出现,是会压缩人类的空间,还是会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胡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胡晓平(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接受相对自由的工作模式,不愿意在工厂中从事相对枯燥和重复性的劳动,所以很多制造企业面临职工短缺问题,而机器人可以很好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研究机器人的往力控方向,其实是希望替代人类在枯燥场景里的工作,实现自动化。此外,在类似康复这样的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如果机器人能够做康复类的作业,可以帮助人维持更好的生活体验,更好安享晚年。

伴随未来机器人更加智能化、类人化,我们希望把机器人和人的距离拉得近一点。机器人已经发展了六七十年,但大家普遍觉得机器人和人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的。提到机器人,可能大家想起来的是工厂中的自动化设备,当然目前协作机器人已经出现,例如咖啡机器人,但还是非常有限,机器人的安全性、对于开放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希望突破力控的难题,把机器人放到开放环境下作业,和人产生交互,服务更多群体,提升生活品质。

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平。

机器人的发展也可以促发更多创意性行为。目前机器人和人的交互能力有限,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未来会有非常多我们当前无法预测的新应用和升级后的服务体验。我觉得只要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未来人和机器人会更好共融。

张志刚:接下来想问下吴总,您觉得目前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在哪些方面需要突破?哪些问题如果解决了,会让我们跟机器人更好协作?

吴非(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复旦大学EMBA校友):我在机器人行业从业10年了,刚开始朋友知道我在做机器人时,便会问我,什么时候能做一个机器人来看孩子写作业,能让人回家就吃上一口热乎饭。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整合国内全体系的制造产业链优势。中国制造产业链服务好,优势是交货快;但最大的劣势是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今年上半年国产机器人产品呈现非常高的增长有两个原因,一是国产机器人产业有进步,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场景的认可;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国产产品确实提供给市场更加优良的性价比和服务,促使机器人产业逆势增长。我觉得核心还是要做好自己,迭代产品,做好软实力三件套:操作系统,算法库、工艺包库。

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复旦大学EMBA校友吴非。

从机器人更大的适用前景来讲,机器人本体厂商必须把产品做得更加有应用的潜力,同时还得有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多支持。比如视觉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进一步提升,整合和转化需求,机器人才有更大的应用可能性。从长远来看,消费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场景。

我举一个例子,2018年,我联系了一家北京企业,做了一个我认为很有意义的项目,就是在人的头部手术植入脑电极。如果用人手进行实验,人手在植入电极时,患者会抖动,成功率很差,因为人没有办法进去看,只能通过CT等专业设备成像。但机器人可以精准定位,成功率大大提高。

张志刚:接下来请建政谈谈,未来可以做些什么调整,让我们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领域以及机器人的系统应用上走到全球前列?

张建政(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我想从四个维度来说:

第一个维度,我们要看未来,就要了解历史。我们创业时首先想的是过去机器人在干什么,未来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工业机器人,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四十年时间机器人发展只解决一个问题:把人从繁杂的劳动当中解放出来,那时候机器人只是一个自动化的机器。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前全球技术变革,信息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这时候机器人也运用了这些技术,这时候机器人跟其他设备建立了联系,把机器人从繁杂的关系中解放出来。2010年以后,芯片制造业产业发展起来,算力急剧上升,机器人可以处理大量数据,这时候机器人把人从浩瀚的数据中解放出来。2018年、2019年以后,慢慢发展出AIGC,我们行业里开玩笑叫“死灰复燃”,这时候机器人又开始跟AI结合。到2020年之后,真正的智能时代到来。这时候我们刚刚创业,我们想的是未来机器人,未来机器人除了把人从繁杂的劳动关系和数据中解放出来,还要能够像人一样认知、感知、决策。

第二个维度,机器人真的要像人吗?人形机器人概念非常火,但我们非要把机器人做成人形吗?人形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机器人不叫人形机器人,我们叫类人机器人,我们想让机器人达到人的一些功能,但不是非要长得像人。机器人是铁基和硅基的新物种,而人类是碳基物种,机器人的组成方式和人的肌肉方式、驱动方式、信息的传导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没必要非要让机器人像人。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政。

第三个维度,从产业角度来说,产业需要什么?十几年前,大家讲已经建了将近100个汽车厂了,是不是到拐点了,汽车是不是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逐渐像纺织行业或者其他行业一样走下坡路了?机器人什么时候也开始到顶峰、走下坡路?当时我提出一个观点,机器人是人类的诉求,只要人类存在,就想用机器人来代替我们,这是日不落行业,不是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只要我们有诉求,机器人行业始终是往前走的。

第四个维度,现在机器人有这么大的诉求,除了表象上人不愿意进工厂这个矛盾外,还要解决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诉求。过去,受制于基础设施,汽车版型基本上几年不换,现在基本上一年一换,靠人类原有生产线的组织方式已经解决不了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化生产,只能靠机器人。现在这个时代已经真正来临了,未来我们想订汽车,可以在网上下单,选颜色、内饰,工厂的机器人可以做柔性化生产。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说,机器人必然要代替大量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入各行各业。

家园计划×抢占未来产业线下沙龙第二期:机器人,下一站。

张志刚:三位觉得在竞争激烈的机器人行业中,企业应该走出怎样的独特道路,让企业发展变得可持续?

吴非:机器人和人是协作关系,因为大模型的出现,人和机器会更加容易交互,人可以给机器发送指令,机器在大模型的帮助下有了做判断的可能性,以后C端和工厂可能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场景,机器人和人适应共存,机器人就相当于人的手下或助理。对于企业来讲,我们只是沧海一粟,要把企业自身的软硬实力把握好,未来才可能有更大的可能性。

胡晓平:不可否认,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速度,会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的发展速度要快很多。但机器人不像人工智能那样到了某一个节点可以快速提升,机器人还是需要有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所以对于行业玩家来说,要有一定的耐心,一定要保持学习心态,这是始终不能被改变的,否则很容易掉队。虽然现在机器人是一个风口,但始终要坚持沉淀技术,慢慢打磨,这样才能够走到它爆发那一刻。

张建政:机器人如果不智能,它永远是人类的工具。如果机器人智能,那么它的智能来自于什么?大模型。大模型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给模型输入数据,模型输出结果。如果我们给它输入一些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东西,它是不会替代人类的。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还是在坚定不移地做类人作业和产业、场景的具体结合。我们不断摸索产业中有哪些需要机器人把人替代掉、怎样用技术替代掉。

澎湃科技:在座的三家机器人企业都算是初创的科技企业,凌教授和张总和科创企业都有非常多的接触,你们觉得对于初创的科技企业来说,应该关注哪些关键问题?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鸿。

凌鸿:机器人产业的企业具备科创企业的特性,首先需要有情怀,其次要拥有核心技术,并能将技术工程化。企业还需学会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设计合理的方案和商业模式。作为科创型企业,其产品和商业模式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具备生态化发展的思路,并获得风险资本和社会的认可。

张志刚:科技企业刚开始创立时不可能看到结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生存的体系。任何一项产品、技术、领域,实际上都不可能是长期可持续的,但一家企业是可持续的。企业能够高效率协同和适应外部环境,对外部环境的需求产生合理的响应和贡献,最终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由于贡献而产生的回报,让这个系统可持续。对外部动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适应性的调整,是初创科技企业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我们也看到很多科技创业者刚开始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但迈不出第一步或迈不出前几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系统,在经历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大规模的波动时,最少能保障自己能够活下来。在此基础上有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不断寻找新的方向,在某一个领域里扎下根,然后才是远大的理想。因为任何一家科技企业,只要能生存,它本身对社会就是有贡献的。只要有贡献,就有可能在大的社会系统协作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做出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贡献。所以最准确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得在场上。

澎湃科技:在你们心目中,机器人的下一站到底是什么?

张建政:“机器人的下一站”我认为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基于当前技术,发展出的类人机器人,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个方向。另一个分支是基于新材料和底层技术的突破,发展出像人类这种形式的机器人。

胡晓平:虽然机器人的发展时间已经比较久了,但机器人一直以来和人的距离非常远。随着技术的发展,我非常期待机器人的下一站能够真真正正地走进人的生活,服务人类,发挥它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吴非:机器人的下一站应该是变成与人类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