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涨价超三倍」
「价格越来越高,充电越来越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充电五分钟,付费八块钱」
以上这些抱怨,统统指向了同一类产品——共享充电宝。其实纵观整个互联网平台,对共享充电宝的口诛笔伐可不少。作为新晋的「钱包刺客」,共享充电宝坐地起价的速度让不少理财产品都要为之汗颜。
它的吸金能力到底有多强?有网友晒出了这两年使用共享充电宝的账单,总支出高达 560 元。只是偶尔图个方便。结果不知不觉亏了一个亿,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然而即便是如此疯狂吸金,接受媒体采访时,平台还要坚持表示:「没有联合涨价,纯属市场行为」。财报一拉,更是连年亏损。
一边是用户的利益诉求,一边是厂商的「问心无愧」。这其中肯定是有什么猫腻,今天我们就深挖一下到底谁在玩猫腻,谁在刻意放慢速度,又是谁的性价比最高。本次我们搜集了5大品牌,一共6款充电宝。分别是大家常见的:美团、怪兽充电、来电、电饱饱以及街电的老款和新款。
以上的这些充电宝,标称电池容量从 4000mAh到 10000mAh 不等。价格方面,都在 3 元/小时上下。至于计费的颗粒度,则要看网点的设置,而非平台统一管理,有的是半小时计算一次,而有的则是一小时一次。此外,这几款产品也都支持延期 24 小时后租金封顶,但并非永久封顶,而是每 24 小时重置,也就是两天 60 块、三天 90 块,依此类推。想要买断的话,在支付所有滞纳金的前提下,还要额外付出 100 元。
本次测试,为了避免额外转换带来的损耗,我们采用一加 Ace 2和Power Z作为测试工具,从 10% 电量起步记录全程的精确功率,并使用红外测温枪记录发热。前半个小时,每 5 分钟记录一次电量,模拟用户临时补电的场景。再记下充到死的时长和电量,计算每款充电宝的转换效率以及最终的使用成本。
30分钟充电,几乎所有的共享充电宝充电速度都非常慢。就算是最快的电饱饱,半个小时也难以摸到 50% 的安全线。常见的 5V/2A 产品中,则是美团充入的电量最多,其次是来电和老款街电。然而以上只是理想状态,紧急算了息屏充电的速度,也就是在这半个小时内你是完全不能碰手机的。
如果是边玩边充的话,功率会有所降低,此时充电速度只有原本的 2/3,半个小时只充进去十个点出头。而这其实是绝大多数用户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的基本需求,两块大洋换 10% 电量,确实是非常不理性的交易。
半个小时充电各家拉开的差距不大,但充到死测试,则是体现出了不同品牌之间的根本差异。六款充电宝充到死,所需时间最长的是新款街电,足足用了两个小时出头。调出功率曲线,会发现它在 52 分钟从 9W 降低到 7W,1 个小时后又变为了 5W。小小一波操作,又是 3 块钱的收入。其他产品的表现也基本平稳,想要充到 50% 左右的安全线,几乎所有产品都需要 1 个小时出头,并且全程保持息屏,条件相当苛刻。
充到死的最终电量,四款标称 5000mAh 电量的产品中,只有美团和怪兽达到了90% 的合格线。街电的新款只有 83%,老款更是只有 76%。当然,以上这些都不如来电的 49%「惊艳」,考虑到轻薄和价格,勉强说得过去。至于电饱饱,由于容量高达 10000mAh,和上面这些自然没法比。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标称和额定容量接近,但实际的充电量却差了这么多,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查看红外测温图发现,充电过程中美团和怪兽的发热都控制在了 40 度以内,而表现最差的老款街电和来电发热分别达到了 43.2℃ 和 43℃。可以理解为更多的能量从电能变为了废热,转化效率低也是理所当然了。六款产品中也存在例外,唯一一个支持18W 快充的电饱饱,发热也达到了 51.2℃,但由于快充+大容量,所以对实际的充电速度和充入电量倒是没太大影响,属于是大力出奇迹。
从整个测试的过程来看,常见的品牌一个小时内的电量补充,基本半斤八两,属于是约好了一起摆烂,完全没有群雄割据、竞争内卷的样子。而在长时间充电的体验上,各家就更是心照不宣,没有最好,只有更烂。即便是新入局的电饱饱,也只是力大砖飞,在一众竞品中才能显得眉清目秀。并且这些产品由于个体差异,品质参差不齐,机器好坏全看运气。
那么问题又来了,由于 24 小时的封顶价格高达 30 到 40 元,并且每天会不断累积。所以一部分实在来不及归还的网友会硬着头皮将这些充电宝买断,价格通常在 100 元左右。而这个价格去购买全新的充电宝,体验如何呢?
答案是:将会有着质的飞跃。在完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这款129元全新的充电宝,各项数据都可以说完爆了包括电饱饱在内的所有共享充电宝。如果再精挑细算一些,甚至还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体验。而这,仅仅相当于租借3-4次共享充电宝。
此时再回过头,看看每年 2.88 亿的共享充电宝用户数量,这都是绿油油的韭菜啊。如果你真是一个经常出门还喜欢玩手机,却唯独不愿意自备充电宝的人,那么共享平台赚的与其说是服务的佣金,倒真不如说是对你偷懒心理的罚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共享充电宝平台口中的「纯属市场行为」就根本站不住脚了。
实际上,早就有不少博主对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进行过调查,他们的绝大部分支出都出在了商铺租金、渠道分润这些「跑马圈地」野蛮竞争上,而对投放后商家的具体定价,干涉力度可以说微乎其微,甚至默许商家将刚刚借走的机器填满,逼迫用户买断来一起赚取更高的分润数额。
如果所谓的「市场逻辑」,只能催生出畸形的体验,却依然保证不了平台的盈利,那么我们作为用户,是不是可以说这样的「商业模式」已经出了问题呢?也难怪,已经有主流媒体对共享充电宝的行业规范发起了呼吁,作为一介普通消费者,我们只希望真正的「共享经济」能快一点到来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