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直击WAIC2023|红杉中国李俊峰:能源转型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未来技术创新方向是高质量的算力和能量赋能

时间:2023-07-09 12:19:54       来源:腾讯网

《科创板日报》7月8日讯(记者 陈美)7月6日,在“智助双碳 有迹可循”为主题的WAIC 2023智能趋势论坛上,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带来了“能源低碳转型的目标与实践”的主题演讲。


(相关资料图)

他认为,全球范围内,减排温室气体的主要行动,是推动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所以能源转型是当今世界十分重要的一种发展转型。

市场预计2050年碳中和来临时,有80%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或者非化石能源,90%的电力来自于非化石能源,其中60-70%来自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

对此,李俊峰认为,高比例的风光发电就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或者称为新型电力系统。“与传统的电力系统相比较,其相同之处都必须有稳定的电力供应;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电力系统由不同的发电电源进行调节,而新型电力系统必有大规模的储能系统来支撑。

因此,未来能源系统和电力系统中,储能的地位变得非常重要。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已占到全球发电量的12%;中国接近14%,已经接近水电提供的发电量,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李俊峰谈到,与风能和太阳能相比,其他替代能源如核能、水电、生物质能、地热均因自身原因比较有限,不能作为替代能源的主体,充其量只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既然风能和太阳能已大展拳脚,那么储能发展的如何?会上,李俊峰认为,跟风能、太阳能相比,储能储存的电量上差了3个数量级的差距。”未来需要数千TWh的储能,而现在只有数百GWh的投运量,储能发展只是开了个头,刚刚起步,未来在技术上和发展规模上需要继续努力。“

由于2022年的变化让市场看到希望,去年我国燃煤发电只增加了400亿千瓦时,而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增量都超过1000亿千瓦时。”这一数字变化使得变革逻辑走通了,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李俊峰兴奋地说到。

在他看来,未来能源革命的基本路径以电为核心,以储能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进而实现能源变革,氢的地位不可或缺。这既可以实现长周期的储能,又能满足特殊条件和场景的能源消费,以及替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

另外,发电的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未来技术的出现是锦上添花,但相应的储能和氢能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其技术研发与创新还在雪中送炭的阶段。

同时,李俊峰特别强调了长周期储能。因为化石能源的储能是现实的,比如石油储备6个月没有问题,天然气储备90天没有问题;国内燃煤发电,要求电厂储煤20天,最少15天,但所有的电储存15天是特别难的事。

目前,技术创新正在改变这一切,特别是光伏技术不断进步。30年前效率是5-6%,20年前10%,现在接近30%。这种效率不断的提高、成本不断的下降,在实践中使得能源替代成成现实。“

但改变中,李俊峰提醒市场需要关注更大的变量或者方向,一是能量,二是算力。

人类不需要能源,而是需要能量。能量提供过去是通过化石能源的开采、转化、储备和输送来实现,现在其开采和转化的环节可合并为能量制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就是能量的制造工厂,能量的制造可以在技术上实现了。

相较于开矿、转化制造能量,非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量制造成本越来越低,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小。能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使得许多过去不可能的工艺过程成为可能。

另一个方面是算力制造。随着其制造技术的大幅度提高,算力的质量也会大幅度提升,成本大幅度下降,人工智能的利用会变的更加广泛。

“随着算力和能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成本下降,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系统更加智能化和低碳化。其实算力和能量的制造,就是人类自身能量的外延。期待高质量能量和算力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福祉。”李俊峰最后表示。

(科创板日报记者 陈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