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屏幕上画卷徐徐铺开,墨色晕染的雁荡山出现在海内外观众面前。
11月27日晚,温州雁荡山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的荧屏。节目从《雁荡山图》卷的诗画经典中提炼选粹,邀请国乐大师方锦龙与青年舞蹈家朱晗于山水之间倾情创作,燃起了诸多观众对这一东南名山的浓厚兴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雁荡山这么美!
温州这么美!
祖国这么美!
……
节目播出后,火爆的评论里频现对吾乡吾土的自豪之情,不少人留言“看不够”、“马上去打卡”等热切的期待,创新的文化传播撬动了华夏儿女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波波文化自信的火种就此点燃。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今年8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新了一档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从“诗”与“画”的结合处入手,并从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带领观众一同欣赏了解中国的经典诗画作品,充满创造性和新鲜感。
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共同创作,云集权威专家学者,结合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对经典诗画作品进行主题化呈现和创新性解读。
在当晚的《诗画中国》节目中,明朝画家叶澄的《雁荡山图》卷徐徐铺开,被墨色晕染的雁山奇景渐次呈现,移步换景、各具其姿,山间林木乃至溪边乱石均刻画细致,山岩的轮廓线方折挺劲。
当纸上水墨逐渐与现实山水相融合,一曲《风起雁荡》在山之间、水之畔、云之巅奏响。
在《诗画中国》的镜头中,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与青年舞蹈家朱晗带领观众品山中画,赏画中山。
方锦龙盘坐山崖之间,栖于飞瀑之下,目向苍翠林海,拨动五弦琵琶,弹奏出古琴的厚重感,塑造出山河的力量感。朱晗携舞伴在雁荡山间舞出大雁齐飞之景,两人的舞姿遍布于群山下、山林间、芳草上。
通过唯美的舞蹈语言演绎“南归雁”的生灵之美,展现雁荡山灵动的生命力。古画中雁荡山的秀美灵动与巍峨挺拔跃然眼前。
“雁荡山的可贵在于不仅有画意、诗情,还能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灵感,科学家来探秘它,旅行家也来探秘它。”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在节目中所说,一座引人探胜的山,具备了多方面的特质,雁荡山蕴藏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正在绽放着还不为我们所知的要素,等着我们去发掘。
事实上,兼具雄浑与秀美的雁荡山激荡出无数的创作灵感,直至今日也未曾枯竭。
早在登陆央视荧屏之前,“雁荡的山”美术研究作品展就在杭州最葵园艺术中心启幕,展出38位国内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近150组200多幅作品,用油画、版画、水彩画等多样画种。
由中国美院和杭温两地画家组成的创作组,先后多次到有着“寰中绝胜”“天下奇秀”之誉的雁荡山取景。以美术的力量宣传雁荡山水,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中描绘雁荡山的美术作品的展览。
“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重塑“文化雁荡”的金字招牌,绘就一幅新时代的《雁荡山图》卷。”据雁荡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雁荡山正式启动“文化雁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摩崖碑刻、古刹宗教、文献著作资源,解码雁荡山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开展“宋韵雁荡山”传承研究,推进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建设,做好文旅融合新篇章。
文化情怀与大众趣味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对内容甘之如饴,这是电视文化节目创作的最高境界。
以诗、画、音、舞等艺术形式为“纸”,以水墨CG、电影级实景拍摄等呈现手段为“墨”,《诗画中国》让《雁荡山图》卷摇身一变成为可视、可听、可感的“立体画卷”。
通过诗与画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平衡文化性和大众性,让经典诗画之美“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多维度多层次文化解读中引领当下审美风尚。
这次《雁荡山图》登上《诗画中国》引发新一轮关注,可以说给温州在讲好文化故事上带来了不少启示。
当我们说文化自信时,我们在谈什么?
除了厚厚的典籍和千年根脉的绵延,更要看我们讲故事的方式和方法。
如何让故事变得“想看”“好看”,从《中国国宝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到《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美术里的中国》,再到《诗画中国》……
央视总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分奇迹。
在时代的变迁、技术的革新、文化的转型、受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以一份份创意、一个个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温州IP、温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