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IBM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Simo的触屏手机,震惊了世界,该手机依靠触控笔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触摸操作,在触屏手机发展史上,有着非凡意义。
(资料图片)
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初代iPhone,其使用的“多点触控”技术大大改善了触屏的操作精度以及反应速度,是具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那一年也被誉为是触屏手机的元年。
时至今日,市面上的智能手机基本已经被“触屏”所统治,不仅如此,在电动化及智能化的浪潮下,就连汽车也难逃“触屏”化的命运。
早些时候,这种变化仅在与驾乘人员交互最多的车机系统上体现,例如那些带有触摸功能的大屏车机,就取代了原来那种布满按钮的收音机,而智能大屏设备的出现丰富了原本单一的车载娱乐功能,附带的导航等功能也比较实用,因此在触屏“入侵”汽车的早期,其实大多数人对其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不过慢慢地,随着车内的实体按键被不断取消,问题也接踵而至。相较于反馈明确,位置清晰的实体按键来说,在使用触屏进行操作时,模糊的手感使得人们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确认“操作是否”成功,特别是一些低端车型,受制于成本,所采用的触屏系统质量及灵敏度实在一般。
要说中控屏幕还好,一般导航类软件提前设置好,过程中也无需再频繁调整,但对于空调、车窗控制等常用的功能来说,取消实体按键,那绝对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上述的问题除了会影响操作体验外,触摸功能使驾驶员注意力分散过多,也会带来诸多的安全隐患。
这样看来,对于消费者来说,减少实体按键所带来的缺点总体上是大于好处的,但为什么近几年各大厂家好像很热衷于“触屏化”呢?当然是成本。
事实上,减少实体按键可以让汽车内部设计变得更加简单,旋钮按压的按键越少,前期所需要采购的零件和制造中所消耗的人工也就越少,而后期出现相关故障的情况也会减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应链压力和售后维修的成本,同时还给消费者留下了“小毛病”少的好印象,再加点智能化的科技噱头进行包装,消费者自然就接受了。
当然,凡事都讲两面性,对于实体按键和触屏各自的优劣,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对于那些使用频次较多,且对功能反应速度要求较高的功能键,例如音量键、静音键、空调、除雾、双闪等,还是应该优先从安全性及便利性的角度出发,使用实体按键这种可靠性更高的形式。而对于那些偏向多媒体娱乐等,强调体验和舒适性的功能键,则可以引入触屏,并将其与越来越智能的座舱系统相结合,利用语音、手势等方式来进行联动,以实现驾乘人员想要的功能,为人们带来好的出行体验。
因此,一味追新,在汽车上大搞“触屏化”肯定是不可取的,而过于保守,坚持使用实体按键的想法也不完全正确,只有基于消费者需求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咱们的汽车产品越来越好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