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温籍歌唱艺术家王一山于2022年3月25日逝世。他生前是国家一级演员,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国人民听众喜爱的歌手”。著名歌唱家、中国声乐学会副会长姜嘉锵评价爱徒“王一山执着于民族声乐艺术,以生命向艺术致敬,对浙江民歌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令人可敬可佩”。为追忆王一山这位心系家乡的歌者,本报特刊此文。
这是一个令浙江歌迷悲痛的消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与癌症抗争整整六年的温籍歌唱家王一山离世了。歌迷们翻出了他生前录制的最后一首MV《对鸟》,怀念这位心系家乡、以生命向艺术致敬的歌唱家。
《对鸟》是大家熟悉的乐清民歌,音调活泼、风趣、地方风韵浓郁,这是从温州走出来的王一山一生钟爱的家乡民歌。王一山演唱《对鸟》几十年,唱着唱着,也不断地引发思考:《对鸟》原曲是存在一些局限的,比如曲稍短、对比度不够,色彩变化不大。对该曲的改编再创作,一直是王一山的心愿。而这个心愿,就在王一山被诊断患肝癌中晚期手术后的恢复期,王一山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病魔折磨,用生命完成的一份艺术献礼。
两年前,王一山用生命最后的“燃料”与时间赛跑,自己编配曲、用自己超越众多歌手难以企及的最高音演唱,拍摄完成了《对鸟》音乐电视(MTV)制作。在网上热播时,网友们曾点赞:“这才是原生态《对鸟》的完美演绎!”温籍流行音乐常青树吴涤清也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并这样评价:“演唱编配朴实无华,一笛一笙原汁原味,很好!”上海温籍男高音歌唱家殷为杰发朋友圈认为:“这是王一山数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听广播学唱歌,水缸就是“练声房”
1959年,王一山身于温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广播里的音乐节目,就是他最早的音乐启蒙。父母上班后,王一山就站在小凳子上,对着广播偷偷地练歌唱。为了回音效果更好,家里的水缸就成了他的“练声房”,他常常把头埋在水缸里练唱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王一山已经学会了《战地新歌》共五册歌本里的所有歌曲。那时候还没出现卡带,他就每天守在收音机旁,音乐节目的时间表早早就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听歌、学歌、唱歌是他最开心的事。
王一山善于模仿,无论什么歌曲一学就会,他还把姜嘉锵和李双江的歌都模仿了个遍。虽然有一定的天分,但毕竟没有音乐基础,于是,王一山萌发了拜师学艺的念头。
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引路,北京学艺
虽然家境平平,但父亲还是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王一山追求艺术梦想,一家人省吃俭用给王一山买了唱片机,从此他可以重复听歌、模仿学唱。靠顽强自学,王一山于1982年代表温州参加了杭州、宁波、温州举行三个城市的职工歌唱比赛,他凭借一首《乌苏里船歌》一举夺得一等奖。
比赛结束后,温州当地的音乐前辈胡成辉向浙江歌舞团推荐了王一山,就这样,王一山被借用到浙江歌舞团。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央民族乐团的温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回乡探亲,王一山兴冲冲前去拜访,他毛遂自荐,现场演唱了一首歌给姜嘉锵听。姜嘉锵夸他条件不错,乐感也很好,但基本功不行,要好好学习才会有前途。
姜嘉锵老师的一席话更激励着王一山进一步求学。在姜嘉锵的帮助下,王一山被推荐到了北京中央民族乐团,由姜嘉锵亲自带领和指导,同时姜嘉锵还把王一山介绍给中国音乐学院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姜家祥老师。中央民族乐团的领导也看到了王一山是一块值得雕琢的璞玉,竟然还帮他支付了学费。在北京的学习,使王一山的歌唱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为浙江而歌,出版“赞歌”和“荟萃”
1984年,浙江歌舞团向王一山伸出了橄榄枝,王一山正式调入浙江歌舞团。在浙江,王一山如鱼得水,一首《赞歌》轰动杭城,并且获得了此歌的原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老师的赞赏与好评。
由于王一山并不是科班出身,初到人才济济的浙江歌舞团,王一山深知,如不付出加倍的努力,是难以出成绩的。那几年,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扎在琴房里。有时候演出任务急,一两天就要吃透一个演唱作品,为了尽快和乐队磨合好,他废寝忘食地琢磨、练习,经常累得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任曲谱散落在地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86年开始,王一山不断在各项比赛中获得殊荣。1986年他参加了浙江省首届音乐舞蹈艺术节,获得了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这是王一山第一次荣获的专业大奖。两年以后,他再一次荣获了全省音舞艺术节的一等奖。1990年王一山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歌赛,荣获了专业组优秀歌手奖;1991年他演唱的《甜酸苦辣都是歌》荣获全国《广播新歌》金奖,同时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特邀演员,参加了该台的大型音乐片《中国风》的拍摄,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也合作对唱东北民歌《小拜年》。1992年王一山参加了全国“华鑫杯”声乐大奖赛,获得了金奖;1993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国人民听众喜爱的歌手”;1995年在广西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民歌大赛他又拿到了银奖……同年王一山担任浙江歌舞团大型歌剧《马头娘音乐史诗》的男主角,深受省市音乐艺术界专业人士的肯定和广大观众朋友的好评。
因为专业突出,成绩优异,这一年,年仅36岁的青年歌唱家王一山被破格评为国家一级演员。那时候浙江省电台的《每周一歌》经常会播放王一山的歌曲,而王一山演出的足迹也踏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深受浙江听众喜爱。1996年,王一山还参加了上海歌剧院歌剧《原野》的演出并录制了CD。那时的王一山,担任过主要演员,也跑过无数龙套,他在各种角色中,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表演和演唱水平。
2003年,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一山的第一张专辑《忆江南》。20多年的艺术积累使王一山对浙江各地的民歌了如指掌,“浙江民歌精品荟萃”是这张专辑的亮点,王一山精选了浙江省11个地市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富有创意地用当地方言进行全方位的大串烧展示,山歌、田歌、茶歌、渔歌、船歌、畲歌,精彩纷呈,韵味十足。
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对王一山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王洛宾老师对大西北的音乐挖掘整理的执着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一山。他在录制浙江民歌精品的时候,其中包括杭州民歌《观灯》和绍兴民歌《过新年》都是他亲自去采风、改编、创作、演唱……他说要向王洛宾老师学习,做一个真正的唱作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曲家给自己作品。
与时间赛跑,留下家乡民歌精华
2010年浙江歌舞团改制,52岁的王一山正处于歌唱事业的巅峰时期,但他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提前从舞台上退了下来,他开始把精力投入教学上,在浙江各大院校教声乐。除了带一些院校的学生,王一山还会教小朋友和业余爱好者声乐。
他是一位没有架子的教授,他的学生中有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也有下岗工人和卖菜的农民等。对经济有困难的音乐爱好者,王一山甚至免费教学。他惜才护才的优秀人品,深深地感动了普通底层的社会大众。在王一山的指导下,这些业余歌手先后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等这样的“梦想大舞台”。
也许是常年废寝忘食、拼命工作影响了身体健康,2016年,王一山被发现患肝癌中晚期,在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做了切割手术,一年后又复发了。在浙医二院专家晁明主任和主治医师张广强的精心治疗下,病情得到控制。这个时候,王一山越发感到时间的紧迫和生命的宝贵,作为浙江省民歌研究会副会长,他希望继续用歌声留下对家乡的热爱,而整理、挖掘、演唱浙江民歌,一直是他的责任和担当。拍摄MTV《对鸟》就被提上了日程。
这一版的《对鸟》,王一山采用了多次移调的手法,拓宽了原曲的音域、增强了原曲的色彩对比,丰富了两个牧童对话的内涵,提升了浙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尤其是在原汁原味的乐清方言里,加入了一点温州鹿城腔,更明亮地体现江南吴语的特点。语言上的改良,让这最新版本的《对鸟》表现力更丰满、更圆润、更大气。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抒情男高音,王一山在年过花甲又重症缠身的情况下演唱《对鸟》,竟然还能唱出金子般的高音。
音乐伴奏上,笛子演奏家吴良松和笙演奏家刘维佳锦上添花。
王一山介绍,在该曲的创作和MTV的拍摄制作中,乐清当地的音乐老师王志成,不顾年迈全程陪同拍摄。同时,王一山的爱人、西湖区青少年宫的音乐老师肖桦不仅在生活上精心照顾着王一山,更是王一山艺术创作有力的臂膀。
王一山这一版《对鸟》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旋律一个音都没动,只动调没动音,完全遵照我国著名音乐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对于原生态民歌改编的指导精神:“宗旨是要原汁原味,原封不动代代相传”,这一版《对鸟》精彩之处就在于此。
“我有个信念,人活一口气,即使短暂,也要精彩!三年前,我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承受病痛拍摄MTV《对鸟》,历经三个月,虽然很辛苦,但只要接好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让浙江民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愿足矣!”这是王一山生前接受记者采访说过的话。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对鸟》,在隽永的歌声中怀念这位心系家乡、以生命向艺术致敬的歌唱家。
原标题:《对鸟》飞过青又青——怀念以生命向艺术致敬的温籍歌唱艺术家王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