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石上何以“生”花

时间:2023-08-23 10:30:44       来源:温州网

提起泰顺,或许你会想起的是世界最美廊桥、是连沏三杯仍有余味的三杯香、又或是有中国氧吧之称的乌岩岭景区……

而在这峰峦起伏、重叠环绕的山林间,还藏着一方自然馈赠的“瑰宝”——泰顺石。近日,位于泰顺龟湖镇的中国印林正式开园。在印林附近,还有近年落成的泰顺石文化主题公园、泰顺石原石博物馆等。


(资料图片)

从曾经的“曲高和寡”到接轨大众消费市场,谋求“旅游+”“文创+”,一大批石雕手艺人正努力于绿水青山间雕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之路”。

先从“中国石雕小镇”龟湖说起。

龟湖地处浙江最南,毗邻八闽大地,是两省三县交界的中心集镇,境内风景秀丽,南可观石崖花开,北可看马漈横云。

据《分疆录》记载,明朝泰顺有四处主要银矿,其中龟湖镇域内就有三处,统称龟湖银矿,是明代浙江最大的产银区之一。

鼎盛时期,泰顺银矿税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多,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三千往来客、四千打银工”的谚语,可见当时因银矿开采而兴盛一时的繁荣景象。如今的龟湖镇仍留存较为完整的银矿遗址,如七门银洞、太监府、大峡谷等。

因银矿也繁荣了龟湖古镇,促成了明景泰三年泰顺置县,古老的浙闽茶盐古道亦进入全盛时期。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龟湖沿溪的百年老街,有店铺近百家,商贾云集、繁华一时,是泰顺著名“两条半街”中的半条。

而后随着银矿的停止开采,龟湖也随之沉寂。似乎冥冥中注定,龟湖的再次兴盛还是因为矿产,但这次换成了叶蜡石。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地质学院勘探专家在龟湖镇首次探明了一个藏量丰富的大型叶蜡石矿;

上世纪70年代,经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勘测,泰顺叶蜡石5000万吨,实际储量1亿吨以上,伴生在叶蜡石矿床中的工艺雕刻石料,便是泰顺石。

龟湖银矿遗址翁卿仑摄

泰顺石甫一出世,便因其柔润的质地、丰富的色彩、适中的硬度和极强的可塑性,成为雕刻市场最受欢迎的原材料,比较享有盛誉的品种包括状元红、凤凰黄、牛角冻、彩霞红、紫藤玉等等。

而事实上,如今“黄金价”的泰顺石在工艺大师技艺加持之前,一度宝石蒙尘,原料价格低廉。2011年7月,媒体上一篇《“黄金”为何只卖出稻草价?》的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泰顺石开发利用的思考,龟湖也吸引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也是在这一年,“泰顺石”走上了升级转型之路。招引培育泰顺石雕人才,引进国家级大师2人、省大师24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建立泰顺石文化创意园,建成石雕艺术学校、泰顺石文化特色街区等。

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大师加持,泰顺石的价值很快从“稻草价”跃升为“黄金价”。2016年以来,泰顺石雕作品共获得国际级工艺美术“艾琳奖”等各类奖项1700余项,泰顺石雕“亚运纪念章”成功入选杭州亚运会特许商品。

一块赏心悦目的泰顺石,在石雕大师们的匠心雕琢之下,更是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当泰顺石价格随着大师工艺的注入而水涨船高时,泰顺石雕也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存在市场拓展难度大、消费群体单一等问题。如何打破困局,笔者认为有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转型变革的关键。以往,石雕产品多停留在创作生产高价的艺术品、收藏品和礼品上,工艺美术品动辄十多万的价格让顾客望而却步。如今,一款款创意十足、紧跟时尚潮流的原石绿植小品,价格只要300元到2000元不等,在市场上颇受游客青睐。在泰顺石的基础上植入文艺文化创作、家居办公等概念,如“泰顺石+绿植”“泰顺石+纪念品”等,精准抓住网红小物、旅游伴手礼等市场热点。

泰顺石盆栽图源:泰顺发布

与此同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和本土资源优势,用石雕作品展示泰顺故事,让廊桥故事佳话绽放方寸名石之上;开展泰顺石专场宣传、畲族文化节等市集活动,增强石文化可观、可感、可购和市民对泰顺石文化艺术的认知度。

市集上售卖的泰顺石文创产品图源:泰顺发布

销路,不止在门店。一直以来,泰顺石的主要销售渠道都是线下门店,渠道单一、获客成本过高,“老客带新客”的营销方式更是无法适应泰顺石产业的发展。

2021年11月,一条名为《我泱泱大国,出点仙女怎么了》的石雕视频让“雨田大魔王”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波流量。“雨田大魔王”是一名泰顺石雕从业者,毕业后的他开始在B站上尝试发布二次元石雕手办的制作视频。

“雨田大魔王”作品图源:泰顺发布

面对市场“痛点”,从业者们积极涉足电商、直播等平台,创新网络定制、视频选料等销售模式,越来越多线上渠道的探索,正为泰顺石市场注入全新活力。

人才,不只有“老师傅”。2016年泰顺挂牌成立专业化、特色化全日制石雕艺术学校,承担石雕行业一线工艺生产创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截至目前,石雕艺术学校已累计招生500人。不仅如此,该校内还建成2家国家级大师石雕工作室、1家国家级大师石雕艺术馆。

“引”字为先,“育”字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让老中青三代石雕人都能在泰顺落地生根,也为培育更多传承石雕文化的“金凤凰”提供了可能。

文化土壤之上,石雕艺术和泰顺石相伴而生,泰顺石产业亦将在探索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路生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