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天宇
编 | 王小
图/Pixabay
(资料图)
一串由人类创造、永不患病的“代码”,正在尝试帮人类找到解药,治愈疾病。
人工智能(AI)筛选出来的药物,进展已快到不可忽视的地步。一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新颖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的药物,已进行到II期临床试验的阶段。
2023年6月27日,该试验的操刀者英矽智能递表,意在港交所IPO。这是资本市场走得最快的一家AI药物研发公司,如果IPO成功,有望成为亚太地区的“AI制药第一股”。
AI药物研发,描绘的是人类试图驯服疾病的远大蓝图,很多投资人抱着乐见其成的心态。毕竟,在市场低迷的当下,AI不仅是为数不多的新鲜刺激,而且 ,“已经算是改变行业了。”一位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合伙人告诉《财经·大健康》,“应该会加速很多研究。”
AI筛药的进展,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改变吗?
一位医疗健康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觉得,“不至于”,因为AI只是加速了新药筛选的过程,相当于提升了一个环节的效率,但是要做成一款有效的新药,并不是说只找到了化合物就能成,还有临床试验、上市审批等漫漫长路。
AI更大的价值在于,让从业者看到“从零到一”
一批新公司正在冒出来,试图在AI的帮助下识别新药靶点、设计新药、预测药物疗效及毒性, 从而缩短药物发现及开发的时间,节省成本。
正在寻求港股上市的英矽智能,在招股书里写道,正常情况下一款药物从项目启动到筹备临床需要4.5年的时间,而使用它的Pharma.AI研发平台,一般只需要12个月。Pharma.AI平台有发现新靶点、生成候选药物,预测候选药物的临床成功可能性等功能。
在过往的科研工作中,因药物开发长周期的特性, 开发出一款新药,仅在数量庞大的类药物分子中,找出一个有开发潜力的就是漫长的过程。在ChatGPT重新引燃人工智能热潮后,研究人员意识到AI筛选新药,算力还没到达真正的上限,这让资本和企业有了向上够的空间。
《财经·大健康》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中国至少有16家企业获得了新一轮融资。这些AI药物研发公司,多数集中在较早期的发展阶段,仅有两家融资是在B+轮及C轮,其余公司均为A轮,或更早期融资。
一些公司创立时间不长,融资却很迅速。在2021年底才由一对海归博士夫妇创立AI制药公司予路乾行,2023年5月已经完成数千万元的第二轮融资,由复星医药旗下复健苏州基金领投、中新资本跟投。
6月,另一家AI制药公司Aureka Biotechnologies完成千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险峰旗云和纽尔利资本。这家公司更年轻,才成立三个月。
该公司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终身正教授赵伟安坦陈,以双抗药物为例,传统开发方法以经验试错法为主,周期长,且表征的分子数量很少,导致成功率较低,而AI技术的应用让行业看到了缩短药物研发时间的可能性。
浙商证券4月底的统计显示,80条国内外AI辅助药物设计管线中,有42条推进到I期临床试验,29条推进到II期临床试验阶段。该机构认为,AI药物设计的兑现期,有望在3年-5年后来临。
开发一款新药,虽是一门高精尖技术活,但也存在很强的偶然性。
五源资本董事总经理井绪天告诉《财经·大健康》,在以往,药物发现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的,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发现了一个有潜力的新药后迅速进行转化,但是很难保证能够持续性地发现“好东西”。
所以,不少从业者在谈及AI的价值时,会认为提升研发效率仅是其中一个特征,并不是最紧要的。
尽管药物工业发展多年,药品看起来种类繁多,但实际上这些药针对的靶点比较局限,很多病到今天还是无药可治,或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比较明显的就是肿瘤、神经系统的疾病,以及一些遗传病。
井绪天认为,除了降本增效,AI更大的价值在于“从零到一的变化”,能够将研究者们以往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做出药物,或者通过AI的能力结合新的治疗手段,设计出一些新模态的药物。
抱着这样的期待,像AI筛选最有希望的药物那样,投资人一轮一轮地将最有希望的那批公司筛出来,推向二级市场。
从资本市场进度看,最快的就是6月27日在港交所递表的英矽智能。该公司成立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新兴技术中心,2019年在香港设立总部。目前,英矽智能已建立由31个项目组成的多元化完全内部生成管线,涵盖29 个药物靶点。
英矽智能的核心一款药物的靶点,是通过Pharma.AI平台识别的一种新型抗纤维化靶点。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就是抑制此靶点来治病,属于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已于2023年2月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FDA)的孤儿药认定,若新药成功上市获批,批准后有七年的潜在市场独占权。4月,该药物启动了IIa期临床试验,评估在中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疗效。
AI将如何改变生物医药的格局
AI药物研发,干活的是新兴企业,买单的则是不少大厂。
4月,因新冠mRNA疫苗名声大噪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莫德纳(Moderna),宣布与IBM达成一项协议,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设计更安全和有效的mRNA药物。
跨国药企赛诺菲的子公司与英矽智能成为伙伴。双方签订了一份最高价值12亿美元的开发候选药物的协议,约定了药物开发收益和药物销售分成两部分的商业价值。
6月13日,赛诺菲甚至宣布,“All in”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并带来了与Aily Labs共同开发的AI程序plai。赛诺菲认为,可以通过AI提高研究、临床、生产制造等供应链全环节的效率。
跨国药企对英矽智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衣食父母”,撑起了公司过半的收入。
在2022年,前五大客户给英矽智能贡献的收入是2730万美元(约合1.97亿元人民币),合计占年度总收入的九成。来自第一大客户的收入,独占英矽智能2022年总收入的56.6%。
具体而言,英矽智能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收入来源有两部分,分别是药物研发服务和软件解决方案服务。
药物研发服务,是英矽智能使用自己的AI药物发现平台,给大药企筛选出有潜力的候选药物,获得一定的预付款。这一直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2021年占比78.2%,2022年总收入的95%都来自于此。
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则是指公司开发的生成式AI平台,用户需要付费使用。这部分收入仅有缓慢的增长,总体占比逐年下滑。
礼来、辉瑞、正大天晴等国内外大药企,选择与晶泰科技达成合作,后者是一家AI创新药早期研发的公司,合作方非常广泛。在全球排名前20的跨国药企中,已有15家与晶泰科技建立了合作关系。
从长期来看,AI的发展可能会改变生物医药的格局。
在以往,大药企擅长的是基于自身在临床后期阶段的开发能力、销售能力、药物生产能力,寻找到生物科技公司早期的药物资产,然后通过license-in、合作研发、并购的方式,把早期药物资产纳入到大药企的体系内,做成药,上市获利。
井绪天参与投资了晶泰科技。他告诉《财经·大健康》,未来在AI的加持下,新一代大药企会具备较强的早期药物发现能力,不断地发现好的药物资产,而不只是单纯依靠在临床端和销售端的资源能力和资金实力,以收购的方式去获得早期药物资产。
这意味着,新一代头部药企的能力会更强,也会越做越大。
实际上,AI药物研发公司比较典型的收入来源之一,就是销售分成。AI公司把设计出来的有潜力药物卖给大药企或者合作开发,后面直到药品上市,一般不需要这个AI公司再支付额外的成本了。
“销售分成的比例,一般是依据新药开发的阶段和难度,一个一个去谈的。一般AI公司的分成比例是个位数到十几个点。”一位关注AI制药行业的投资人说。
难以避免的亏损
大部分AI制药公司的财务指标,不好看。
即便是有信心冲击AI制药第一股的英矽智能,仍未实现盈利,2021年亏损1.31亿美元,2022年扩大到2.22亿美元,两年亏损3.53亿美元。
英矽智能预计,由于研发活动增加带来的相关成本,以及其他开支,2023年公司预计会继续产生亏损。
从收入情况看,英矽智能2021年收入为471.3万美元,2022年收入3014.7万美元,增幅达到539.6%。然而,目前的收入还不足以给公司贡献正向的现金流。2021年、2022年,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流出额分别为是4192万美元、6513万美元。
AI制药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要么类似CRO的临床研究合作,要么类似生物科技公司。如晶泰科技就更偏于前者,在过去的一年,其合作方已超过200家。
在井绪天看来,能够走通CRO模式的AI公司,会是少数,因为CRO行业本身进入门槛高,能争取到足够多药企的青睐与合作也很难,先行资本投入较大,行业的特征是集中度高,留给后来者的机会不多。
多数AI公司的机会,则在于先成为Biotech公司:努力推进自己的首个新药研发管线,争取让药品上市销售。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将AI发现的更多高价值的早期管线与其他公司合作,来支撑药物开发所需的现金流。
大部分AI药物研发公司,是像Biotech这样的模式去做。也就是说,多数的AI药物研发公司,亏损是无法避免的。
这在当下的环境中,不是那么好接受的一件事。摆在AI药物研发公司面前两条出路:要么自身能盈利,要么IPO。
然而,二级市场对于生物科技行业的态度逐渐冷淡。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HI),上半年跌了23%,2022年12月30日收于1346.14,2023年6月30日跌至1031.01。
“除非大家决定整个生物科技领域都不投资了。如果还是要投的话,具备AI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比传统的更有机会。”井绪天说。
在海外资本市场,AI制药公司也面临困境。5月,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上市AI制药公司BenevolentAI宣布裁员约180人,近乎公司的一半,并决定优化技术平台、重组管线,以此减少支出,维持现金流。此时,距其上市刚过去了一年。
BenevolentAI也曾是AI制药领域的一只独角兽。但是,公司在利用 AI 发现靶点、开发分子的过程中并不顺利,部分管线未能成功实现临床转化。今年 4 月,该公司旗下主要管线 BEN-2293 在临床 IIa 期试验中表现不佳,虽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该候选药物没能达到次要终点,此款药物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但是在改善湿疹或瘙痒面积和严重程度方面,没能表现出比安慰剂更好的效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该公司的股价下跌了超过79%。
多数AI制药公司,仍是要迈上类似BenevolentAI公司的道路,在AI筛选新药能力的加持下,自己把最有可能成药、最具市场需求的关键品种一步步做大。
在各行各业陆续出现职业被AI取代的当下,受冲击的还不止是个人而已。部分公司同样经受考验,生物科技公司在AI的冲击下有些危险。
传统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一款药做成之后,其实依然很难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型制药企业,原因是缺少新管线的竞争力。一款药做成后,出第二个爆款依然困难。
在井绪天看来,相比于传统生物科技公司的方式,AI公司的试错机会更多。也因此,具备AI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比传统公司更有机会获得投资。
最佳状态是,生物科技公司具有AI能力,可利用自己的技术平台不断发现新药,储备大量管线、药物资产,从中评估选择最有潜力的进行开发。
AI药物研发行业很喜欢看未来。
赛迪顾问预计,2023年—2025年,将会有一批AI研发的药物进入素有“死亡之谷”之称的临床II期,到2026年-2027年会出现首个上市的AI制药产品。
AI能否帮着生物科技力挽狂澜,仍等待着时间给出答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