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当前热讯:残疾女作家林晓云新书《左右都是爱》近日出版

时间:2023-07-02 09:13:47       来源:温州日报

林晓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文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沃土》杂志编委。已出版散文集《江南山乡》《旗杆底》,报告文学《桥语》。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发表作品30多万字。

近日,作家林晓云新书《左右都是爱》,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取材真实原型,共计16万字,描绘了千千万万自闭症(又名孤独症)家庭的一个缩影,折射民生问题中深刻矛盾的同时,向读者展示了爱与希望、坚守与担当、拯救与自我拯救的人性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眼前的女作家,因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而不良于行。从轮椅挪到座椅上的简单动作,由她做来都显得十分吃力而笨拙。然而,在向我们讲述自己笔下世界时,她的笑容又明媚得令人印象深刻。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一出自罗曼·罗兰的名言,被印在《左右都是爱》的内页,高度凝括了这个故事的精神主旨。而这,也正是眼前这位残疾人女作家自强不息励志人生的真实写照。

为“星星的孩子”筑一条回归之路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与众不同让他们有了一个名字:星星的孩子。”林晓云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到自闭症家庭是在2000年。那是平常的一天,她照例在残联咨询窗口上班,一位父亲带着患有自闭症的儿子来办残疾证,当时她和同事们还曾语带责怪地对这位父亲说:“孩子生病,你和孩子的妈妈都有责任。”

这份误解持续了数年,直到她接触到更多自闭症群体,才知道自闭症的确切病因至今仍是谜团。“事实上,自闭症是一种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最佳干预期在3到6岁,却不能完全治愈,而目前我们的社会对自闭症仍缺乏普遍认知。”当林晓云得知这一浪漫名字背后的残酷真相时,便决定为“星星的孩子”写一本书。

《左右都是爱》讲述了一位父亲因儿子患有自闭症,导致婚姻、事业受挫,仍心存希望与乐观,与儿子相依为命共渡难关的故事。

为写好这个故事,林晓云历时一年跟踪走访多个自闭症患儿家庭,搜集资料与素材。而书中原型,则是多年前和她住在同小区的一对父子。“那位父亲因为要看护孩子失去了工作,与妻子离异,每年给孩子治病要花费30万元,只能卖车卖房……”“有一次,那个孩子离家出走,父亲苦寻不得,孩子却在凌晨3点多自己跑了回家,衣衫头脸全都湿漉漉……”林晓云说,将这些曾经令她动容的情节,一一拾起,“搬”进书中,从此这个故事就属于所有读到它的人,“希望每一个读到故事的人都能对自闭症患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

书中,林晓云为笔下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善意的未来。然而,故事之外的现实中,这些“星星的孩子”未必能像书中那样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长大后的他们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她希望借笔下的故事,呼吁全社会为“星星的孩子”筑一条回归之路。

我的文学梦在《温州日报》发芽

九个月大时,林晓云患上小儿麻痹症。从记事起,疾病便成为一种痛苦的煎熬,每当看到同龄人奔跑嬉戏,她无数次挣扎迈步,扭曲细软的双腿却任凭她如何使劲都无法稳稳站立。

林晓云的家乡泰顺,是一个“群山叠翠、奇峰争峙、千溪练流、万瀑飞泻、云雾缭绕”的山区县。懂事后的一天,她望着美丽的山林与蓝天,听着鸟儿欢快的叫声,却突如其来明悟了一个残忍的事实:如此深峻而美丽的家乡,也注定了自己一辈子都无法“走出去”。

然而,视线到不了的地方,阅读却可以。“父亲送给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精美的《老爷爷故事》绘本,书中有太阳、月亮、风雨、雷电,还有许多我不认识的文字。”从那时起,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林晓云面前徐徐展开。长期的阅读习惯,为林晓云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身体上的残疾,则赋予她敏锐的心灵触觉。写作,成为林晓云抒发表达欲的一方式,可谓水到渠成。

十八九岁时,林晓云受亲友鼓励开始向《温州日报》投稿。“刚开始是写一些小简讯。”她笑忆,那时通讯不发达,写就的简讯须得装在信件中寄往报社,还要再经记者核实,最终成为《温州日报》“瓯江南北”专栏上的“近日”新闻。小小“豆腐干”的见报,给予了林晓云莫大的信心。林晓云在师友的支持和帮助下,再接再厉,开始采写大篇幅的报告文学。为采访到当事人,她勇敢地走出泰顺,拄着拐杖,乘坐着公交车,前往文成、瑞安、鹿城等从未踏足的地方。

一次乘坐公交车,她偶遇了提着一大摞书籍在她身旁落座的王贵淼。“交谈中他得知我正在采写有关浙南陶瓷厂的报告文学,大为吃惊,说自己与温州日报社的一位编辑熟识,让我去找那位编辑。于是次日,我便冒昧地敲开了吴伯正老师的办公室。”林晓云记得,时任《温州日报》温州青年专栏编辑的吴伯正热情接待了她,临别还赠送了她一些采访本和几本有关新闻写作的书,并在之后为她刊出了一个大版面。“那篇文章的题目做得很醒目,肩题为‘风风雨雨二十春秋,我走得并不轻松。你愿意听一个残疾姑娘的心声吗?’主题是《我的人生路》”,回想往事,林晓云记忆犹新,“这篇文章刊发后引起很大反响,我收到了百余封来自各地读者的鼓励信件,最多一天收到了十几封。”

后来,林晓云还开始在《温州日报》副刊发表散文。“第一篇投稿《散心》被编辑否了,但编辑写信鼓励了我。”她说,当时日报副刊的编辑黄泽老师专门写信向她解释说,她的来稿由于题材不合适无法刊登,但却没忘了给予她肯定,这让她有了继续书写的动力。

“我的文学梦在《温州日报》发芽”,回溯文学之路,林晓云感激道,“这条路上我遇到了最善良也最可爱的人们。”

以另一种方式站立人生

“生活是一程经历,同时也是一程承受。红尘中辗转,我却以另一种方式站立人生。”这是林晓云写在她第一部散文集《江南山乡》里的话。

写作,让林晓云尝到了“站立”的滋味。

二十多岁时,林晓云克服身体的不便,前往温州各地企业采访,先后发表了《浙南一树花》《少壮派诗篇》《崛起的历程》《命运建筑师》《强者尽风流》等7篇1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采访过程中,我有幸见证了温州模式的发展,也看到了许多企业家身上百折不挠闪光品质。”采写他人故事的过程中,她也用手中的笔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我也想要证明,我是残疾人,但不是废人。”

1995年,林晓云找到了一份在残联的工作,刚好她的孩子在那年出生,繁忙之下,不得不停笔。一晃就是20余年。直至2017年,一次县里举办征文大赛,林晓云为鼓励不愿努力学习的女儿,与女儿打赌:“妈妈去参加征文大赛,你也好好学习,看谁能取得好成绩”。最终,林晓云得了三等奖,给了从不知妈妈会写作的女儿一个惊喜。

中断的文学梦又续上了。说来也是幸运,重新开始写散文的林晓云,将自己书写家乡的几篇散文“盲投”给北京一家传媒出版公司,竟就收到了回音。人到中年的林晓云,在文学路上跑了起来。2017年10月,她写家乡泰顺风物的《江南山乡》出版。书中,她把对故乡的爱融在一件件器物、一间间宅院、一幅幅山水画卷中;2019年,长篇报告文学《桥语》出版,聚焦家乡廊桥这一精神图腾性的存在,展现泰顺地域历史文化前行的承载与象征;2021年,林晓云乡土文化散文集《旗杆底》出版……

“文学在我心中像一座山,与她相遇激发了我用心去感悟和攀越的愿望。在不断仰望、不断攀越的过程中,我饮到了知识的泉水,学会了坚强和柔韧,领略过她的博大和深沉,并获得了坚定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林晓云说。

原标题:

残疾女作家林晓云新书《左右都是爱》近日出版——

“写作,让我以另一种方式站立人生”

记者程潇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