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名称。
南戏出自温州是不争的事实,它和被温州人以为自豪的“永嘉学派”,被民初名士冒广生推崇为是温州在南宋文化史上的“二霸”。
温州市区公园路南戏故里
(资料图片)
从元代刘埙《水云村稿》,明代祝允明《猥谈》、徐渭《南词叙录》,到清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无一不称南戏出于温州。被称为“戏文之首”的《王魁》,至今尚存18支佚曲;现存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为温州九山书会所编;《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是瑞安人;最早的编剧组织“九山书会”建在温州。
温州是“南戏故里”。本期,三十六坊选取徐宏图先生《南戏里的温州》一文,带您了解古老的南戏名剧中,如何呈现着温州的山水人文、风土人情,见证南戏与温州的渊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宋代的南戏之所以诞生在偏居东南一隅的温州,自然和这块肥沃的土地与秀美的山水休戚相关。无数优秀的戏文作品,即以这里的山水、人文为背景,演绎出一个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而随着这些故事的搬演,昔日的温州也不时地呈现在各地的舞台上。
越中古郡夸永嘉
《荆钗记》第二出《会讲》,王十朋上场念一首古风云:
越中古郡夸永嘉,城池闤阓人奢华。
思远楼前景无限,画船歌妓颜如花。
思远楼
这首古风描绘了瓯越古城温州的繁华景象:街道纵横,商肆班列,人流穿梭,衣着奢华。思远楼前,人声鼎沸,风景如画,登楼俯视城下的西湖,画船上颜面如花的歌妓们正在载歌截舞。
说永嘉是“越中古郡”,一点也不夸张。公元前192年,汉惠帝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温州属东瓯国。公元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置永嘉郡。至宋代,繁华的温州享有“小杭州”之称,时任温州知州的杨蟠所作《永嘉百咏》即有“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咏。这样的永嘉不夸,还有何处?
思远楼
“思远楼”有温州古代第一楼之称,含“思致幽远”之意,位于古城西南角的会昌河畔,为北宋至和元年温州知州刘述所建,故又名“刘公楼”,《方舆胜览》有“思远楼,刘述建。对西山群峰,瞰会昌湖,里人于此观竞渡”的记载,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的一场飓风。历代诗人咏作颇多,北宋杨蟠的《思远楼》有“吴兴刘孝叔,楼此面苍陂”之咏,南宋叶适的《雪后思远楼晓望》有“楼头接远岫,历历正分明”之叹;又在《醉乐亭记》中说:“舟艇各出菱莲中,棹歌相应和,已而皆会于思远楼下。”甄龙友《贺新郎》词“思远楼前路。望平堤、十里湖光,画船无数”亦脍炙人口。
这首古风,表达了王十朋对故乡温州的无比热爱之情,抒发了对考取状元与美好前途的满怀信心。
书会才人聚九山
《张协状元》第二出,张协状元唱【烛影摇红】云:
烛影摇红,最宜浮浪多忔戏。精奇古怪事堪观,编撰于中美。真个梨园院体,论诙谐除师怎比?九山书会,近目翻腾,别是风味。
此处是说温州九山书会编撰与搬演的《张协状元》戏文,正在演出中,其情节精奇,念白诙谐,唱腔动听,别有风味。
永嘉昆剧团《张协状元》剧照资料图片
“书会”是宋金元时代编撰戏剧、话本等团体组织,《武林旧事》卷六将其列入“诸色伎艺人”可证。书会中人称为“才人”,如成化本《白兔记》有“亏了永嘉书会才人,在此灯窗之下,磨得墨浓,斩(蘸)得笔饱,编成此一本上等孝义故事”可证。“九山”系温州九座山的通名,横贯城内外,“九山书会”正是以这九座山为名。
位于松台广场的九山书会
九山所以成为“书会”之名,以至成为南戏的创作与演出中心,与附近的旅游景点与文化氛围有关。例如不远处有个众乐园,据《明一统志》载:“众乐园在旧郡治西迤北,纵横一里,中有大池塘,亭榭棋布,花木汇列。宋时每岁二月开园设酤,人群欢会,尽春而罢。”《永嘉县志》称它是后来的府城隍庙。再延伸一里左右,即到了九山湖,湖上波光粼粼,画舫荡漾,正是歌妓献艺之地。四周尚有西山、西湖、行春桥、思远楼以及“瓦市殿巷”等景点,均为游艺行乐之处,自然就成了“九山书会”的最佳驻地。
1931年九山河
摆生祭设洗马桥
南戏《刘文龙菱花镜》与《刘希必金钗记》的改本和剧《摆生祭》,又名《洗马桥》或《刘文龙》,演温州府前街刘文龙娶本城厢巷萧月英,才三日即赴京赶考,夫妻于洗马桥分别。一去十八载无音讯,父母以为他已死,遂将萧月英改嫁宋钟。月英不从,父母强逼,月英只好将计就计,答应赴洗马桥头生祭文龙后改嫁宋钟,然后乘机跳河自尽。不料正欲跳河之际,刘文龙荣归故里及时赶到,夫妻团圆。第36出有刘文龙赴洗马桥的途中与当地一位老百姓的对话:
刘文龙:萧月英可嫁他没有?老百姓:今天洗马桥头祭刘文龙,祭奠一毕,萧月英同宋钟拜堂。刘文龙:洗马桥在哪里?老百姓:直去转一弯,就是洗马桥。
王凤鸣、张腊娇《洗马桥》剧照
洗马桥,位于府前街东首的大同巷口,系南宋宁宗时司经局太子洗马陈龟年出资建的石桥,故名。据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陈龟年“迁奉训大夫司经局太子洗马”“尝于州治东建石桥以济民,民颂德不止,遂以‘洗马’名桥”。福建梨园戏《刘文良(龙)》作“洗马河”,如第五出《洗马河》,萧月英说:“阮来到只处,就是洗马桥,记得当初与我夫主在只河边折分离。”第六出《相认》,刘文龙说:“子昨暮日,来到洗马河边,遇见媳妇。”从“洗马桥”到“洗马河”,仅一字之差,却留下了温州南戏流传福建时被改编的印迹。
民国二十二年的《永嘉县城区全图》仍有洗马桥
除“洗马桥”外,本剧还留下许多昔日温州的旧地名,诸如大同巷,即大同坊,北宋时温州城划分为三十六坊,大同坊为其中之一,相传为刘文龙的住处。厢巷,又名古厢巷,位于百里坊南侧,相传为萧月英的住处。宋钟亭,位于西门郭公山下,相传为纪念剧中人宋钟而建。不一而足。
《摆生祭》一直在温州盛演不衰,至今民间尚保存“洗马桥头祭羹饭”的口头语。
祖杰戏文出江心
南戏《祖杰》,源自温州江心寺住持祖杰的恶行,宋周密《癸辛杂志》别集上“祖杰”条记其剧情与缘起如下:
温州乐清县僧祖杰,自号斗崖,杨髡之党也。无义之财极丰,遂结托北人,住永嘉之江心寺……有富民俞生充里正,不堪科役,投之为僧,名如思,有三子,其二亦为僧于雁荡。本州总管者,与之至密,托其访寻美人。杰既得之,以其有色,遂留而蓄之。未几有孕……用舟载之僻处,尽溺之,至刳妇人之孕以观男女……旁观者不平,唯恐其漏网,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遂毙之于狱,越五日而赦至。
江心寺名声远播,如此清净的“江天佛国”,何以会成为恶僧的藏污纳垢之所呢?这完全是由于外族蒙元入侵造成的。
1887至1880年摄江心屿
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元兵南侵,江心寺毁于兵燹。是年,文天祥从元营突围,辗转来到江心寺,题诗于壁。从此,江心寺落在江南释教都总统杨髡(杨琏真迦)之手,乐清刁僧祖杰,勾结扬党,霸持江心寺主持,因有恃无恐,又勾结地方官府,便无恶不作,杀人无数。南戏《祖杰》所写的正是这一段历史。其改本《对金牌》至民国初尚由新同福昆班演出于瑞安一带。
原标题:与永嘉学派并称“二霸”的南戏,这些温州“印记”流传了九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