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旱情频上热搜,各地持续发布干旱预警,乐清、永嘉等多地已处隔天供水的窘境,当地群众直呼:“渴”不容缓。
除了罕见的持续干旱,城市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和城市水网建设不够也是问题的症结。
因此,立足长远,方能掌握抗旱主动权。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解决眼前的民生缺水,另一方面还需谋划补齐用水短板,从根本上解“渴”。
(资料图)
“缺”水现状——“靠水吃水”
不止温州,今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均出现持续干旱,业内人士分析,从地球纬度上看,相似纬度地区出现气候灾害的程度差不多。
降雨少,这是导致旱情的直接原因。对于“靠水吃水”的城来说,供水渠道的不平衡,在旱情的加剧下,也直接导致居民用水紧张。
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温州的供水分布:目前,温州共有329个水库,1550个单村或联村供水站。
其中唯一一个大型水库,就是珊溪水库,直接保障全市三分之二、约600多万人口用水,供水区域包括温州市区(鹿城、龙湾、瓯海、洞头),以及瑞安城区、平阳县城、文成县城、龙港市等。
其余,温州19个中型水库、309个小型水库,散布在各县(市、区),主要保障珊溪水库未覆盖到的居民用水,或作为备用水源。
一部分山区村民则依赖村供水站,目前全市630多个村供水站出现用水紧张。
回到此次旱灾,对比温州的供水分布和现在公布的旱情区域,就能找到一些相似之处——
水库管网难覆盖的高山村社,首先出现旱情;
依靠溪流水源的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受干旱影响也较大,比如这次,乐清三分之二水源来自楠溪江,因此,永嘉停止向乐清供水后,乐清城区继而最早出现停水、隔区供水现象。楠溪江水位持续吃紧,紧接着,永嘉也陷入了“水危机”。
图源温州天气网
显而易见,用水靠蓄水,太过依靠自然引用水源,一旦水位严重下降,涉及居民就会受影响。
楠溪江水位下降。共享联盟·融媒刘婷婷通讯员戴益洪摄
如何止“渴”——南水北调
习惯了打开水龙头就有水的生活,突然的旱情让温州人有点不知所措。
据介绍,温州历来旱情不多见,此前,2020至2021年出现冬旱,再之前2012年旱情较严重……最早1967年的大旱持续131天没有大雨,让老一辈印象深刻。在抗旱经验上,温州有“南水北调”的传统——珊溪水库的水源就来自泰顺、文成高山,一路北上引流供给以北的温州市区、瑞安、平阳等。
应对此次旱情,温州也采取了相应办法,灵活调度水源。
针对乐清旱情,市域内启用4个自有水库供水,与此同时建设外部引水应急管道,从南部运水。目前,龙湾状元水厂船运送水至乐清黄华码头;鹿城七都到乐清琯头开辟应急管道,将自来水送至乐清北白象片区。鹿城山福则搭建管道向永嘉桥头“加班加点”输水。
乐清柳市启动了“隔江海运”调水工作。共享联盟·乐清黄瀚摄
对于高山区域,保障供水的形式多样,包括打井取水、搭建新的管道、拓展新的水源、消防车送水进村等。温州近期下发抗旱保供资金,进一步加快乡镇水厂管网改造,让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到更远的乡村。
按照气象预报,最近虽有台风生成,但对温州多无效性降水,秋冬气候干燥,预计到12月份,温州平均降水量较常年仍偏少2成左右,总体抗旱形势不容乐观。
现在,珊溪水库按日均供水220万吨计算,还能保障供水约150天。乐清结合阶段性水量调度措施,可保障乐柳虹平原片区用水50天。
也就是说,我们做足抗旱准备,缺水还要持续近三个月。
目前温州已加紧开工瓯江南北互通应急管道项目,将再新建两条过江管道将市区的水送到乐清,每天引水10万吨,工期从原计划的六个月压缩到三个月,预计明年开春完工。
村民在北麂海利村码头铺设输水管道接引洞头运来的淡水。钱威摄
长效保障——完善水利
立足长远,方能掌握抗旱主动权。
按照温州最新出台的抗旱保供水方案,温州将在市域中心、北片、西片综合开建水利工程,一劳永逸解决城市供水短板问题,包括加快瓯江引水工程、洞头陆域引调水工程,保障城区水资源平衡;永嘉、乐清的中型水库实现功能调整由发电转向供水;苍南、平阳水库提升;文成西北部城乡供水一体化,与珊溪水库形成互备。
近几年连续旱情或许是一种信号,让我们引起重视,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长远来看,科学调度水资源、科学规划水工程,才能有效破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难题,摆脱“靠水吃水”,从根本上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