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9时30分许,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16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三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搭乘着神舟十六号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
三名航天员中,景海鹏是第四次飞天的英雄航天员,在这次任务中负责 “开飞船”;朱杨柱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的航天飞行工程师,主业“修飞船”,而载荷专家桂海潮则是一名大学教授,仿佛是“坐飞船”,当然实际工作中他们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他们将在空间站中停留大约五个月。
昨天天不但是飞船发射的日子,也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大学教授桂海潮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一飞冲天,成为站得最高的科技工作者。从没开过飞机的大学教授是怎么飞向太空的?三位航天会在空间站忙点什么?
(相关资料图)
乘务组都有谁?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三名航天员为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航天员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相比以往,这次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有哪些特点呢?
一是“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
二是“新”,这是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
三是“多”,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航天员景海鹏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他也是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有哪些任务呢?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任务,航天员乘组的在轨工作安排也将趋于常态化,主要包括六类任务:
一是驾乘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返回,辅助货运飞船、巡天望远镜等来访飞行器对接和撤离,确保人员物资正常轮换补给;
二是对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的照料,包括飞行器状态设置、在轨物资管理、平台设备维护巡检、舱内外设备安装、载荷进出舱等工作,确保空间站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乘组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状态监测、在轨锻炼训练等,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工作生活;
四是进行在轨实(试)验,利用空间站舱内外应用设施开展大规模科学研究与应用,确保发挥空间站应用效益;
五是开展科普及公益活动,包括天宫课堂授课、公益视频拍摄等,最大化发挥空间站综合效益;
六是进行异常情况处置,包括在轨故障的应急处置,对故障设备进行在轨维修更换,必要时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维修作业,确保空间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
36岁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桂海潮的发言难掩激动之情:“坐火箭太爽了!”“相当漂亮!”“很舒服!”
在北航校园,同学们一起在屏幕前共同关注火箭发射,并为桂老师加油“祝我导圆满完成任务!”“出征顺利!圆满凯旋!”而在距离北京约3000公里的云南施甸,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也沸腾了,施甸人的朋友圈都是惊喜、赞叹和骄傲:
“没错!是他!是他!就是施甸人桂海潮!”
“原来小时候的梦想真的可以实现!”
施甸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从施甸县城出发,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了施甸县姚关镇,这里便是航天员桂海潮的老家。
走在老街之上,随便问一家商铺的老板是否认识桂海潮,得到的答案便是“他是这条街有名的大学生”。
9年时间里,桂海潮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
3年后,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又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
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
关键词: